庆祝伏尔加格勒孔子学院成立十五周年活动之国际中文教育专题系列讲座

来源:伏尔加格勒国立社会师范大学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工作处 发布时间:2025-04-25 阅读量:10

近日,伏尔加格勒孔子学院启动“国际中文教育专题系列讲座”,以六场主题讲座为纽带,首次尝试跨孔院的深度教研协作打破地域限制,通过与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学孔子学院联动,聚焦教学实践与文化传播,探讨国际中文教育,为孔院间横向合作探索可复制的样板模式。



德布勒森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崔显军进行了《谈谈汉字与中文教学——以“色”字为例》讲座。汉字作为汉语的初始起点单位,与中文语言各要素教学和各技能教学联系紧密,因而汉字教学在中文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崔显军提出汉字教学六理念——以汉字为基点多维结合的大中文教学观主张形音义用书的五结合综合观树立汉字系统观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有针对性的实用高效观美学观。他以“色”字为例,通过讲解其字音、字形、字义、字用和书写来展示如何进行汉字教学六理念的落实。崔显军在讲座中说,中文教学与书法课程相辅相成,中文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书法练习兴趣,书法课程也会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



伏尔加格勒孔子学院教师李馨进行了《AI赋能汉语沉浸式教学法——前沿探索与实践》讲座。截至目前,李馨已在伏尔加格勒孔子学院20个班级开展了汉语沉浸式教学指出,沉浸式教学法的学理内核是目标语教学大于90%的“可理解输入”,其中包括提供图示和有意义的语境、使用直观教具、运用手势等。提到AI赋能汉语沉浸式教学,李从五方面进行了总结:从繁重备课到高效智能蜕变;个性与趣味性融合;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全方位指导;多元应用与成效;教学素材与互动场景升级。她AI赋能汉语沉浸式教学不仅减轻了教师备课压力,还驱动了教学的个性化和趣味性,有助于实现沉浸式教学应用场景的升级。

 


伏尔加格勒国立社会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娜塔莉娅·尤里耶夫娜进行了《中国文学课程构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讲座。娜塔莉娅·尤里耶夫娜指出,在课程中要利用多种媒介,如音乐导入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本内容,使其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和表达。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感。由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伏尔加格勒国立社会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奥莉佳·德米特里耶夫娜进行了《中文文体学:教学实践》讲座。她向听众介绍了师范教育专业四年级学生的中文文体学课程。奥莉佳·德米特里耶夫娜强调,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熟悉中文文体学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中文不同功能语体文本的反应和分析能力。



伏尔加格勒国立社会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瓦列丽娅·阿列克谢耶夫娜进行了《跨文化交流教学问题:中英二元论》讲座。该课程主要面向语言学和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跨文化交流教学问题主要分为四点:理论基础多样化、专业文献匮乏、定型信息过多以及实践机会有限。通过该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高效专业协作能力。



伏尔加格勒国立社会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安娜·弗拉基米拉弗娜进行了《汉语词汇学:来源、问题和内容》讲座。她向听众介绍了课程概况,列举了学生需要学习的中文构词法、词缀、同义词和反义词等8个主题。除此之外,安娜·弗拉基米拉弗娜还强调了教学中课程大纲的重要性,它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六场讲座的圆满落幕,国际中文教育专题系列讲座正式画上句号。专题讲座围绕“汉字教学”“AI赋能汉语沉浸式教学”“中国文学课程”“跨文化交流教学”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伏尔加格勒孔子学院成立十五周年庆祝活动增添了学术厚度。十五年不仅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伏尔加格勒孔子学院将以本次孔院间横向合作作为起点,积极探索各种可能继续以模块协作打破物理边界,用知识共享构建教育拓扑。


 (通讯员/闫钰琳 内容审核/冯鹏 蒋天皓 宁怀颖

 (网页编辑/张明慧 庞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