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中国应急管理报》刊发我校国际商学院李名梁、归虞虔文章《提升应急语言服务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文章指出,应急服务是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保障性工程,当前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城市必须具备实时监测、严密预防和快速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其中,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尤为重要。为此,文章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第一,建设专业化的城市公共危机预防机制;第二,提供高效率的城市应急救援服务;第三,培育高质量的城市应急管理模式。
原文转载如下:
提升应急语言服务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李名梁 归虞虔
《中国应急管理报》(5月22日 第7版)
应急服务不仅体现着国家与地 区快速处理重大突发公共危机的能 力,而且是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保障性工程。当前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要求稳定性、均衡性和全局性,要求城市必须具备实时监测、严密预防和快速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其中,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尤为重要。应急语言服务以市民的基本安全需求为基点,其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建设专业化的城市公共危机预防机制
面对各类灾害的严峻考验,必须首先加强以预防为主的应急理念,从日常防灾减灾宣传、应急知识教育以及公共危机监测等多方面着力,建设专业化、系统化的城市公共危机预防机制。
第一,日常防灾减灾宣传。应急服务需要国家和地区具备快速救援响应的能力,更需要在平时加强多渠道、全方位的防灾减灾信息宣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灾害防范应对中的主体作用,构筑灾害应对的人民基础。在实践中,应充分运用全媒体渠道及线下宣传基地,尤其是要深入偏远地区及各类灾害易发地区,加强应急信息宣传工作。应急语言服务可配合各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方言进行应急常识、应急指南等各类信息的发布和宣传,确保各类受众的可接受性、可理解性。
第二,城市形象舆情监测。城市形象包括城市品牌塑造和舆情监测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广泛的国际化舆论传播环境之中,舆论安全已经成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多元语境下应对舆论危机,构建舆论安全防控体系是我国 必 须 解 决 的 重 大 国 家 安 全 问 题。另一方面,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安全等多维领域,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或意外公共危机事件的预防和监测能力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将应急语言服务纳入城市的形象监测系统中,可以更好地树立优秀城市品牌形象,有效提升城市的信息监测范围、预警能力、研判能力和处理能力。
第三,建立完善的应急语言服务体系。这不仅包括专业化的应急语言人才培育与宣传教育,而且包括将语言服务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专业化应急队伍建设。要鼓励应急语言服务工作者积极参与到各类应急教育场景中,充分运用科普宣 教 、科 普 体 验 以 及 应 急 演 练 等 方 式,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应急教育。要积极培育社会应急力量,提高志愿者的专业化救援能力,共同保障我国应急救援服务事业的全面发展。更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应急语言技术支持队伍,实现国际舆论实时监测、谣言防控以及国际舆论引导,把握“叙事权”,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培育中国品牌。
提供高效率的城市应急救援服务
快速救援服务。在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时,方言不同、信息不畅等问题时常相伴而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灾情防控的快速救援与响应。面对此类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城市应急语言服务可以通过完善的应急语言服务制度及体系向受灾地 区提供志愿翻译服务和技术支持,提供少数民族语言、方言、手语等急救翻译,为“灾害弱者”提供语言帮助。
应急语言宣传及信息发布。在防灾过程中,灾前预防、灾时应急、灾后重建以及灾害相关信息的及时发布与传达都对灾情防控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整个防灾救灾过程中,既需要保障内部救援信息的快速传达,又需要开展准确的灾情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特别是在很多专业性强的领域,高精度、高频次的应急灾情信息实时发布和应急新闻叙事需要以专业化的应急语言服务为依托,保障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尤其是在全球性的公共危机事件中,完善的应急语言服务可以保障沟通渠道的畅通。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城市语言服务需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大国责任相匹配。
灾后心理疏导和重建。有研究表明,在重大灾害发生后的精神障碍发生率为 10%至 20%,遇难者家属、幸存者、目击者、救援者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受害者精神崩溃甚至是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应急语言服务可以为灾后心理辅导和重建解决语言障碍,与专业的心理救援专家合作,向受灾人员提供专业化的救助和心理建设,保障城市的灾后恢复和社会稳定。
培育高质量的城市应急管理模式
合 作 建 设 城 市 的 语 言 文 字 事 业。除了应用于灾害救助之外,应急语言服务还可以与城市的语言文字研究共享资源,有效配置城市语言资源,共同推动城市市民语言文化素养 培育和语言文字事业建设。一方面,需 要 通 过 普 及 推 广 普 通 话 、通 用 手语、通用盲文等建设城市的和谐语言生活和信息无障碍发展,以达到语言认同 、城市社会交流和谐发展的 目 的。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地方语言资源保护,利用大数据、新兴互联网技术实现地方语言的记录与保存。同时也可以将地方语言纳入翻译平台、人工智能产品之中,焕发地方语言的生命活力。
支持 城 市 的 国 际 化 建 设 和 发 展。随着城市发展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将国际化作为城市发展作为定位。应急语言服务作为一 种 多 语 种 、专 业 化 的 语 言 服 务 形式 ,不 仅 可 以 服 务 于 城 市 的 安 全 需 求,又可以服务于城市的国际化发展需要,以人才和技术支持为城市的国际化合作发展以及大型国际活动、国际交流研讨等城市对外活动提供语言服务保障。此外,应急语言服务的技术和人才也可以应用于城市的公共语言培训,以在线教育等方式为城市公共系统中的涉外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者提供语言培训,提高城市的整体对外交流服务水平,为城市国际化发展奠定语言软实力基础。
打造应急语言服务的利益共同体。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基础和我国 应 急 服 务 事 业 的 发 展 需 要 ,要 从 政府、机构和个人三个层面出发,构建由上至下的利益共同体统筹规划体 系。政府层面,城市的建设者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制定城市应急语言服 务机制、政策法规和总体组织规划,包括应急等级划分、救援服务标准制定 等 ,使 城 市 应 急 语 言 服 务 向 标 准化、规范化发展。组织层面,高校、语言服务企业、公共机构和组织需要协调合作,共同开展应急语言服务的研究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应急语言服务产品开发以及应急救援服务的演练和实操。个人层面,学者和相关从业者应积极投身城市的应急语言服务队伍,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作者单位:天津应急外语服务研究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