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我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张占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不仅为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做好外事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要积极推进与国外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同时不断扩大出国学习交流的人数,发挥好出国留学人员的作用,当好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不断增进外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外人民友谊,夯实中外友好关系的民意基础。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史亚军教授:新形势下,加强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使命为高校新文科建设在平台、项目、高层专家和专业人才、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及其成果集成体现等方面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和新的发展可能。我校依托多语种学科优势,把握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研究与应急外语服务核心方向,整合发挥校内外研究基地、海外多所孔子学院、主要国际交流院校、高端国际会议论坛、国内国外联合机制等多层次多模式资源,正积极努力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文明互译互鉴中贡献天外智慧。
国际传媒学院副院长王芳教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我有两点深刻体会,一是丰富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内涵。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总书记把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纳入到国家形象的范畴中,并提出中国国际形象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包括多元立体的地方特色。这意味着中国的国家形象不仅是抽象的中国符号,而是由不同地方的特色个性共同组成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国家形象;二是,对外传播要尊重传播规律。总书记指出“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第一次用这么具体的词语描述中国国家形象,这种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能够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我们外语院校新闻传播学科是鼓舞也是敦促,我们要积极响应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和教学,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对内对外都能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闻传播人才。
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行玉华副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来华留学生教育既是直接面向外籍人士开展的教育教学,是国际传播的前沿阵地。作为国际教育学院的管理者,深感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用来华留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和听得进的方式和他们沟通交流,以饱满的热情带动学生、以生动的课程教育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感染学生,用多种多样的平台和载体对留学生开展“感知中国”教育体验,用生动鲜活的模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知华、爱华、友华的高级国际人才。
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王锦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和实施方略。作为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孔子学院要进一步提高外宣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人文交流平台的作用,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当地民众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向各国人民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和智慧的优秀文化,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文化交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多的贡献。
高级翻译学院教师,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在读博士生华云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翻译工作,特别是为中央文献的外译提出了理论指导,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中央文献外译是我国国际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支撑性要素,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环节。中央文献外译有助于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治党治国理念与方略,促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各国政党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塑造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国际形象,同时有助于国际社会更深入、更全面、更立体、更客观地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央文献外译和传播过程中,“译什么”和“怎么译”分别是融通中外话语的内容和手段,要选择具备中国特色、包含中国价值理念的话语内容,在拥有政治敏锐性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前提下,使用符合国际惯例的语言策略和传播手段,阐释中国国情,说明中国理念,传递中国文化,不断提高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