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我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李晶教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倍感兴奋,也备受鼓舞。作为对外讲传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的践行者,我也深感荣幸。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所领衔的翻译团队圆满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中国共产党简史》等英译任务,近期又在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英译工作。我将把总书记的最新讲话精神转化为履行翻译使命担当的强大动力,趁势而上,再接再厉,为进一步发挥和凸显学校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特色,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尽己所能!
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强教授: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个是讲什么样的中国好故事,第二个是怎么才能把故事讲好。第一层含义的关键是选取中国故事的标准是能否向世界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按照这一标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都是中国好故事的重点素材。第二层含义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话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讲。话语选择涉及“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的问题,即话语表达必须体现中国的立场、观点、态度,同时又要考虑传播受众的思维方式、接受习惯、信息偏好等主要因素。方式选择则要求国际传播既要体现官方传播机构和民间传播机构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发声,又要体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综合运用。
德布勒森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崔显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讲话,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开放自信,也保持了谦逊谦和的传统,讲究舆论交流与传播的策略和艺术,提升对外发声能力,推动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孔子学院作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桥梁和靓丽名片,孔院人作为传播优秀中华语言文化的和平使者,应当切实领会并努力践行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精神,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国际传媒学院刘毅教授:在提倡文化走出去的时代,国际传播担负着让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宣理论和工作方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新时代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的总遵循,指明了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的目标使命、路径方法和国际传播工作者的素养要求,即国际传播的使命任务是“展形象”,最佳方式是“讲故事”,传播形式要“多样化”,国际传播工作者要勇担新时代的使命任务。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努力提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致力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为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强国家软实力贡献力量。
高级翻译学院教师,中央文献翻译基地博士李钰婧: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一名翻译教师,我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成长为“深深植根于中华,构建视野于国际,追求真理于世界”新时代人才;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的职责使命是严谨治学,勤于钻研,利用所学专业,思考跨文化交际背景中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为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加蓬邦戈大学孔子学院实习中方院长刘吉鹏: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把握好基调,讲究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更要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以真实、立体、全面的自我形象,通过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感召人,影响人,提升中国正面形象。国际传播工作任重道远,作为孔院人,有责任,有义务为这项伟大的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