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2021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结题成果推介

来源:教务处 发布时间:2021-06-15 阅读量:4


项目名称:“一带一路”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项目编号:171006803B

验收结论:通过

项目主持人:

李迎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俄罗斯语言文化、外语教育政策、语言政策与规划等。

项目成果介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外语类高校而言,必须深刻思考新时代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和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重大部署,非通用语(欧洲语种群)人才作为重要战略资源,直接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效果。

项目组依照外语教育《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结合国家和天津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在欧洲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适合本校的非通用语教育教学特色之路。具体如下:

1.秉持精英教育理念,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提出新时代“非通用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以“精语言、通国别、懂专业”,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端外语人才为培养目标,聚焦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提升学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

2.创新培养体系,构建“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新文科建设,打破学院间壁垒,深化校内间交叉培养,加强复合力度,采取“非通用语+通用语+微专业/辅修”培养模式;同时,为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探索三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端国际化人才。此外,实施“本硕一体化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深耕本科阶段4大板块核心课程群,使之与硕士阶段4个研究方向(语言、文学、翻译、国别研究)实现无缝对接。

3.优化课程体系,建立非通“外语+”模块化课程群。优化非通语言、文学、翻译、国别与区域4大板块核心课程群,夯实专业基础课,强化专业主干课,拓宽专业选修课。同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具有外语特色的“课程思政”课程群,推进“当代中国”“中国文化”“外汉翻译理论与实践”“非通用语国家新闻”等4门课程的思政建设,挖掘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实现大学生思政素质与专业素养同向同步提升。

4.建设国际合作平台,实现国内外联合培养。创建多个高层次国际化教学与科研合作平台。先后成立乌克兰研究中心、白俄罗斯雅库布·科拉斯中心、匈牙利阿拉尼·亚诺什中心。与葡萄牙、意大利、乌克兰、白俄罗斯、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芬兰、波兰、罗马尼亚等20余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在本科及硕士层次上均实现了国内外联合培养。

5.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应急语言服务能力。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逐步推进,世界各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团结合作、携手战疫,彰显了语言救援的“战斗力”,凸显了应急语言服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应急语言服务及外语人才培养体系相关方案进行梳理、评析,从应急语言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建构、实训实践四个方面探索建构应急语言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能性,提出应急语言人才培养的可行性方案,以期为建立健全应急语言体制机制、服务国家语言战略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有效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