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严”“新”“实”特色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地见效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成立于2018年6月,现有党员31人,是伴随学校加强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发展而成立党的基层组织。自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便确立了“党建+X”的工作框架,以支部党的建设为牵引,突出“严”、“新”、“实”特色,围绕思政课教学、科研、管理、实践等多个方面,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地见效。
坚持一个“严”字,不断强化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关键要突出政治功能。支委会始终把“政治功能”摆在支部建设的首位,坚持把“严”的要求贯穿支部建设全过程,不断强化思政课教师支部的政治属性。一是“严”抓支部政治建设。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学、往心里学、往实里学,组织开展以“全场域、学术型、应用式”为特色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专题学习活动,采取“在线朗读—教师导读—撰写札记”的学习模式,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产出理论成果,相关经验被《天津教育报》专题报道。二是“严”抓思想融入课堂。制定《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做到“学习备料、讲授用料、融会贯通”,努力打造思政课教学的“思想厨房”。三是“严”抓意识形态工作。严格按照1:350比例配备思政课教师,同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牢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教育全体教师坚持学术研究有底线、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
强化一个“新”字,努力提升基层党支部的组织效能
基层支部组织效能的提升,需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努力做好党建+业务的有效结合,避免“两张皮”,做到“双促进”。一是创新学习与培训形式。启动“以老带新”的“马院青椒”计划,举办新入职思政课教师系列专题培训,邀请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宣讲“教授团”5名成员对他们进行课程指导。二是创新制度体系建设。根据新形势的新要求,制定《党员集体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等规定,修订支委会议事规则和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等项制度,形成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党建工作体系。三是创新系列党日活动。通过组织系列的“主题党日”活动,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行走的最强思想”等思政品牌建设相结合,既加强青年教师的党性锻炼,又促进业务工作的质量提升。
注重一个“实”字,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堡垒作用
党支部始终坚持以真抓实干的精神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深入,做新时代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坚强政治堡垒。一是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和路径,两年来,学院领导班子大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国青年报》头版报道《天津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新模式》,详细介绍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和平区岳阳道小学等,探索通过团队课方式,建立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地。2020年5月,我校牵头9所中小学成立天津外国语大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并举办了“同上一堂抗疫思政课”教学论坛活动,受到了14个中央及天津市主要媒体的广泛关注,12月1日,我校举办“回望峥嵘岁月 讲述‘四史’故事”实践教学汇演活动,以朗诵、歌曲、舞台剧、相声、舞蹈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了“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受到媒体的关注。二是积极谋划课程改革创新。率先面向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持续推进“行走的最强思想”实践教学,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追寻伟大思想形成之路”暑期实践教学活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创新课》获得天津市一流金课的培育项目。三是科研项目取得历史突破。举办了6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获得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天津哲学社科规划重点委托项目、5项天津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5项天津哲学社科规划委托项目,2项天津市教委项目,4项校级项目。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近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9篇,并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天津日报、北京日报、光明网、人民网、党建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发表文章40余篇理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