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哲学与人生》课程——我校首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推介

来源:教务处 发布时间:2021-08-30 阅读量:2


一、课程简介

哲学是智慧之学,对人生的关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探究是哲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哲学与人生》课程通过对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生理论的梳理,对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展开探讨,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哲学家面对人生的智慧和态度,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本课程共8学时,0.5学分,以讲座的形式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四位教师共同承担。课程总成绩按形成性考核(平时成绩)占50%,终结性考核(期末成绩)占50%的占比进行综合核算,平时成绩通过出勤和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撰写学习体会等构成,期末成绩通过结课小论文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二、教学内容与育人目标

讲座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1.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2.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3.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

育人目标: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世界运动的规律性等基本观点,及其对人生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从主客观条件出发,正确进行人生选择,增强自信自强的意识,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主讲教师:张秀英,硕士,副教授,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持省市、教委及学校多项科研及教改立项,主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选修课、“‘行走的最强思想’实践教学创新课”获批天津市思政选修品牌课及新时代实践教学创新课。

讲座二: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1.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2.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3.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育人目标:使学生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其对树立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自觉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人生发展中的顺境与逆境,处理好人生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主讲教师:何伶俐,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心理学,主持并参与省市、教委及学校多项科研及教改立项,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

讲座三: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p1.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2.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3.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育人目标:使学生了解实践与认识相统一、 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思维方法的作用,及其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增强创新意识,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主讲教师:陈海平,博士,教授,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10多篇发表于《河北学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云南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

讲座四:顺应历史潮流,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1.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2.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3.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育人目标: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理想信念的作用,及其对确立人生理想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主讲教师:李承福,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参与完成各级项目并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著有《仁义礼智------中国的道德体系》(江苏人民出版社)、《钱穆论中国传统文化:儒学本位 据旧开新》(南开大学出版社)。

三、课程特色

本课程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坚持知信用相统一,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哲学与人生教学。

四、学习收获

本课程旨在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和人生发展,成功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