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宸颉,女,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外国语大学亚非语学院院长。曾获天津市“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天津市“敬业爱岗好人”等荣誉称号。她坚守初心,倾心尽力为求知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默默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作为师者的责任与担当。
从任教伊始,朵宸颉就非常注重教学质量,在备课、授课、批改作业等环节始终一丝不苟。她深知教书育人是件“良心活儿”,而且师生之间的交流具有相互作用力,老师认真教书,学生会有感知,也会用勤学来回应老师的付出。为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她经常课前提早到教室,组织学生晨读,下课迟些离开,耐心为学生答疑解惑,为此经常舍弃个人休息时间。
朵宸颉注重教书育人,坚持正面教育,积极践行“课程思政”理念。课堂上的她总是保持积极阳光的状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向学生输送“正能量”。她注意将外语知识与思想教育、形势政策等内容有机的结合。不仅将阿拉伯学、中东地区时事热点问题引入课堂,结合学术观点给予客观分析,并经常通过课堂教学、互联网、微信等方式与学生们分享中央文献重要术语阿拉伯语译文,于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自2015年担任学院教学副院长以来,朵宸颉“双肩挑”的工作担子日益繁重,但她始终坚守教学第一线。面对阿语系一度出现的师资紧缺,教学工作量加大,她与身边的同事共同分担压力,所授课程全部为专业骨干课程,涵盖阿拉伯语专业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先后开设基础阿拉伯语、阿语语法、翻译理论与实践等10余门课程,最多时一个学期同时讲授7门课程、指导十余篇论文。她克服课型复杂、备课和指导学生工作量大等困难,年年超工作量、超负荷完成各项任务,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过硬的业务素质赢得了师生的一致认可,还荣获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养成,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积极组织并指导多名学生参加全国阿语演讲比赛、翻译比赛、书法比赛等各类阿语专业竞赛,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她的悉心指导下,阿语专业学生先后获批“企业对阿拉伯国家输出劳工语言培训业务”等国家级、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国干涉对中东和平进程的消极影响研究”等本科生校级科研立项,多名学生还荣获市、校级荣誉。
朵宸颉坚持以生为本,关爱学生成长,对学生的关爱细致入微,真诚耐心。很多学生三年级期间赴语言对象国留学,学生在国外期间,她也一直与学生们保持联系,克服时差,利用微信、邮件等各种交流方式与学生们聊天、谈心,不仅鼓励并指导他们的学业,还为他们在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排忧解难。当学生们面临毕业论文撰写答辩、求职、考研等多重压力时,她时刻牢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继续关注他们的学业表现,也十分关心他们的就业去向,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学生们解决在学习、求职中遇到的困难。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用人单位发布岗位需求,她都会第一时间转告学生;有同学备考研究生,她不仅耐心答疑解惑,也积极做好推荐。有不少学生申请国外高校的研究生,需要推荐,她都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推荐信,及时反馈学生申请高校的接收信息。虽然过程繁琐,但结果却令人欣喜。她还积极为毕业生“牵线搭桥”联系实习和招聘单位,先后与天津建工集团、阿尔及利亚AMC工程公司、约旦骆驼国际制衣有限公司等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在她的积极推动下学院先后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朵宸颉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真心付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肯定,她先后荣获校级“我的良师益友”、“优秀班导师”等荣誉称号。
作为学校阿拉伯语专业学科带头人,朵宸颉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经过多年的潜心积累和改革创新,打造了一支由青年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她同团队成员积极进取,先后参与编写出版教材3部,主持或参与省部级、校级教改项目6项,其中1项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她带领阿语专业教学团队于2019年获批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作为主讲教师的“国际经贸阿语阅读”获批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作为主要参与教师的《世界跨文化交流》通识必修课获评天津市“课程思政”改革优秀综合素养课,所在阿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团队获批校级教学团队,个人荣获校级第十三届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教学)“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朵宸颉还积极推进天津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亚洲、非洲非通用语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的实施,牵头朝鲜语、阿拉伯语、斯瓦希里语等十余个亚洲、非洲语种专业分别获批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一带一路”沿线西亚非洲语种专业群和东南亚语种专业群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获得了新突破。
甘于奉献者犹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朵宸颉坚守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恪尽职守,勤耕不辍,用自己的实际工作诠释对党和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成为一位深受学生喜爱教师,也在无私奉献中实现着一位“80后”女教师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