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上午10:15—11:45,滨海校区1号楼BF111,课程思政系列公开课之《新闻写作》即将展示,欢迎广大师生前来观摩!
《新闻写作》课第八讲:人物通讯写作
◆主讲教师简介
李玉梅,国际传媒学院副教授,新闻学专业硕士,主要担任本科生《社会学基础》《传播学原理》《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任务。
◆课程基本情况
《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和核心主干课程。本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系统讲授新闻写作的基本原理,消息、通讯、广播电视新闻稿和融合新闻报道等新闻的操作规程与技术。运用国内外新闻界的经典案例,将课堂讲授、课外优秀新闻作品阅读与勤奋的新闻采写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切实提高新闻报道技能。
本次公开课的授课内容为人物通讯写作,授课对象为国际传媒学院新闻传播专业2020级学生。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先进人物报道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引领作用,明确人物通讯写作的方法与技巧,着重关注人物通讯的选材,甄选有助于启迪民智、抚慰心灵、弘扬人性、记录时代的题材,以积极有益的报道视角为受众传递高质量的信息。
2.思政育人目标:
(1)厚植爱国情怀:从历年人物通讯报道中深刻领会先进模范人物身上的时代精神和家国情怀,学习先进模范人物身上所具备的光辉时代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坚定理想信念:学生研究并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充分认识到反映社会各界多姿多彩的人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培养学生对党忠诚、积极为党工作、为了人民积极奉献的精神。
(3)坚守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的职业理想,激发其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采写出符合时代精神的人物通讯作品。
二、教学流程设计
1.课程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回顾前期课程中关于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说明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人物通讯的写作。针对课前新闻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分享阅读心得,由此明确人物消息写作与人物通讯写作的异同,讲解人物通讯写作的定义。
2.理论讲授与课程研讨(50分钟)。教师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三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围绕着三个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以及相关案例讲解,教师进行总结:写作人物通讯是因为先进人物报道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引领作用,通过人物报道对社会进行舆论引导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人物通讯的主要报道对象是先进模范人物。具体写作要求是在主题选择上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报道理念上,强调从人的视角去看待先进模范人物,讲述每个人的真实故事,展示每位人物的个性,以人物感染受众;在报道手法上,要注意合理使用结构,展现生动细节,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思政要素:结合学生对先进人物报道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引领作用的把握,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结合疫情报道中新闻记者深入一线采写人物报道的实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培养学生对党忠诚,积极为党工作,为了人民积极奉献的精神。通过对如何讲好人物故事的分析,培养学生牢固树立讲故事意识,深入基层,讲好中国故事。
3.课堂实操训练(20分钟):为学生提供一份人物通讯稿件,小组讨论稿件的优劣,并提出改进方法。教师进行总结,说明在人物通讯采写中的注意事项。
思政要素: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人物通讯报道的训练,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点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布置课下实践内容:根据当前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选择人物进行采访,写作一篇3000字以内的人物通讯。
思政要素:通过课后实时跟进,随时指导学生进行通讯写作,以身作则,以教促学,培养学生务实合作、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节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线上线下结合法、互动式教学法、课堂实操训练法
◆预期达到育人效果
本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人物通讯写作的基本理念与操作规范,社会影响力大、采写要求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新闻采写技能,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实践热情高。通过对课程进行德育教学融入,配以多样的案例教学方法,将抽象的写作知识变成生动、真实的案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课堂实操训练中的人物采写讨论与交流,有利于学生明确人物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增强实践能力。人物报道主题和选材相关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
(内容审核/暴士蕊 窦文彤 刘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