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首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第一课精彩呈现

来源:教务处 发布时间:2021-10-22 阅读量:1


本学期我校首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陆续开课了,老师们精心准备,以饱满的热情为学生讲授第一堂课,同学们聚精会神,能量满满,整体教学效果良好。


《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课程在马场道和滨海校区同时开课,授课教师分别为副校长余江教授、国际传媒学院院长马兰州教授。本课重点介绍了《诗经》的真情之美、和谐之美、音乐之美、民生之美,以及体民疾苦、忧患意识等深厚的思想内涵,带领学生对《诗经》进行全面了解。课程中,主讲教师以丰富的案例向学生介绍了《诗经》本身所具备的文学和经学的双重解读方向,以及《诗经》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情况。课程旨在通过对《诗经》的介绍带领学生轻松、愉快的回归经典,学生们认真思考、积极参与互动,逐渐提升了对经典文本重要性的认识。


《语言、文化与社会》课程以讲座形式开课,马场道校区由英语学院院长项成东教授以《语言的多重属性与认知》为主题,滨海校区由田耀教授以《中美文化比较与对比》为主题分别进行了课程讲授。两位教授授课方式新颖别致,授课风格轻松愉快,课堂氛围热烈,师生互动良好,深受同学们喜爱。在后期的课程中,老师们还将继续介绍其他不同国别和区域的语言与文化差异,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及跨文化能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素养。


《插画与绘本设计》课程以成果为导向,结课时要求学生完成一本由自己设计、绘制的插画绘本。首次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教学内容,从“插画是什么?”这个问题引入,简要的对插画历史做了溯源,理论教学从插画的本质到插画的流变,延伸至插画在现代艺术中的地位以及当代插画的表现形式;在实践训练中,教师引领学生并作出示范,尝试让学生采用“盲画法”来描绘自己对面的同学,改变观察习惯、打破对绘画造型的固化认知。学生们从一开始的困惑不解、抗拒动笔到全心的投入绘画、享受绘画,经历了非常精彩的创作过程。


《学习科学与技术》是一门为培养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学习与创新能力的跨学科通识课程,由通识教育学院院长杨丽娜教授负责两校区的授课。本课程采取线下面授为主、线上自主学习为辅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聚焦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讲述信息时代的学习本质与机制、信息时代学习的新理念、新模式与新方法、信息时代高效学习工具等内容。课堂教学注重采取主题互动、问题探究与任务驱动等多样化方式,激励和促进学习者不断深入学习。学生们课堂学习氛围浓厚,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实时互动,并能熟练应用超星学习通与授课教师进行课上与课下的实时互动与交流,教学效果良好。


《音乐与人生》课程在短短的2学时课堂上,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侯昀晨教授激情澎湃、风趣幽默的授课方式深深吸引着听课学生。他介绍了音乐家贝多芬作品的创作历程,当面对人生重大挫折时能勇敢的去“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巨人般的毅力战胜困难和挫折,最终创作出音乐史上伟大的音乐作品。师生互动频繁,气氛活跃,美妙的课程吸引了许多未选课学生前来旁听。课后许多学生纷纷围住老师深入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受学生的肯定与喜爱。


《哲学与人生》课程分别在马场道和滨海两校区同时开课。开课前课程团队进行了充分的学情研讨,特别是针对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面临人生和学习模式双重转换,教师们一致认为应该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的与学生们讨论他们关心的哲学与人生问题。为此,在第一讲教学中,张秀英老师首先设计了“你为什么(谁)活着”“你现在关注的人生问题是什么?”“你现在关注的哲学问题是什么?”“你希望老师怎么来讲人生哲学的课程?”等问题并通过超星学习通发布,了解学生们的所思所求,在课堂上将抽象的哲学理论与自己感性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结合,解答了学生关心的一系列问题,并就某些关注度较高的问题组织了讨论。这种将理论讲解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富含哲学意义,得到学生们的认可与肯定。

每门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设置合理,各具特色,老师对首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精彩的呈现,很好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激情。本学期第11周开始还会有4门课程陆续开课,敬请期待。

(内容审核/暴士蕊 窦文彤 刘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