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上午8:00—9:40,马场道校区逸夫楼M408,课程思政系列公开课之《英语批判性写作》即将展示,欢迎广大师生前来观摩!
英语批判性写作第四章—论据 传统与现代化之争
主讲教师简介
李昊平,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与文学系教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获得天津市第十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第九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天津赛区英语专业组三等奖。
课程基本情况
本课程是英语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的学科基础课程,于2021年获批天津市一流本科课程和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本课程旨在将英语写作技能学习和思辨训练融为一体,同步提高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这门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能够掌握英语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升对输入信息中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背景等的推理、阐释和评价能力,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介绍议论文中论据质量评估标准以及改进论据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利用论据质量评估标准分析评估例文中论据的同时,引导学生解析全球化主题,直面时代课题------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角色及功能,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树牢“四个自信”,严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阵地。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1. 以人文主题“传统与现代化”为中心,深度解读例文Dynamic Traditions: Why Globalization Does Not Mean Homogenization,引导学生发现、识别、判断、质疑、反思全球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变与不变以及传统文化对全球化的反作用,引领学生去认识在全球化过程中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是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2. 将文章中的市场全球化拓展至社会主义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案例、功能、发展之路等,探讨全球化中的中国智造、孔子学院、人才流失、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进行富有深度和广度的跨文化反思,借此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教育学生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教学方法及手段
1. 采用讲座法讲解议论文写作技巧之评估改进论据的标准和方法,提升论据的充分性、准确性、相关性和可信度。
2. 采用任务驱动法,以问题和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发现、识别、判断、质疑、反思全球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变与不变以及传统文化对全球化的反作用。
3. 以探究型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展开小组讨论学习和同伴互评,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相互进行讨论评价,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
预期达到育人效果
1. 培养学生诚实、理性、公正的思辨品质,引导他们在不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质疑全球化等同于文化单一化、扁平化的论点,鼓励学生考据证据的代表性和合理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审慎思考力,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
2. 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实现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