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德汉口译实践》课程思政公开课预告

来源:教务处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发布时间:2021-10-30 阅读量:0


11月2日上午8:00—9:40,马场道校区逸夫楼M1103,课程思政系列公开课之《德汉口译实践》即将展示,欢迎广大师生前来观摩!

坚定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德汉口译实践》第五单元“中德住房”中的课程思政

◆主讲教师简介


胡峰,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教学法、德语口译。曾获2017外研社多语种“教学之星”德语专业组全国总决赛冠军。主要讲授课程:德汉口译实践、交替口译、商务口译等。

◆课程基本情况

本课程是面向德语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第7学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旨在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口译工作提供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中德文介绍中德两国的住房情况,完成相关的口译任务。教学难点在于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比如弄堂、四合院等这些中国特有词汇以及“远亲不如近邻”等谚语的翻译。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教育学生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1.以本单元主题“中德住房”为中心,深度解读该单元关于“中国住房”的背景文章。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阅读和翻译背景文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型思维能力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传统建筑,从“蜗居”到“宜居”的70年住房变迁史,以及 2017年以来中央坚持“房住不炒”基调,“租购并举”住房供应体系逐渐成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借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时代的重要历史使命。

2.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关于“房地产政策”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的内容融入到口译课程,通过对中央文献翻译的学习,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

1.同伴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小组作业等,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2.问题驱动法: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3.案例教学法: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关于“房地产政策”德语译文为依托,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词汇和翻译策略。

4.产出导向法:课中边讲边测,输入知识后,要求复盘和即时产出。课后要求学生完成与本课主题相似及延伸的新任务,实现迁移性产出。

教学手段:超星学习通,多媒体,线上线下相结合。

◆预期达到的育人效果

1.通过对中德两国住房情况、住房政策的比较,提高学生关注热点问题的政治敏感度,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2.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

及时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坚定“四个自信”。

3.通过对中央文献翻译的学习,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

(内容审核/暴士蕊 窦文彤 刘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