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国际关系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校党委决策部署,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紧密结合,以“三问”办“三事”,办好关键、办出实效,不断增强师生获得感、幸福感。
广泛问需,坚持不懈为师生办实事
用好常规征集方式,学院党委制定《关于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微心愿”征集活动的方案》,开通问卷星、党员接待日、班级座谈会、留言栏等诉求渠道4个;落实规定要求,学院党委书记与5个基层党支部、处级领导干部与各专业教师开展座谈会4次,开放院领导接待日2次,列出民生项目数8个,梳理师生诉求数20个,已全部解决。
创新问需方式,形成“师生—党员—党支部书记—领导干部”自下而上办事机制,了解师生诉求,帮助及时解决问题并形成台账,难以解决的问题以提案形式反馈给党支部书记直至学院领导干部,形成台账10份、提案6份。
精准问策,持之以恒为师生做好事
针对师生需求多集中于科研教学、团学活动、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学院党委强化政治引领,精准开展“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
动员后备生力军,凝聚向上向善新力量。主办红色配音大赛,沉浸式帮助学生迅速融入党史学习氛围;通过“榜样的力量”先进事迹宣讲,引导学生在学习、志愿服务等方面找准前进方向,涌现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马慧兰、天津市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冠军和高校资助宣传大使郭力娇、天津市王克昌奖学金李可、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吴汉汶等优秀学子。
用活正向资源,多维满足师生诉求。学院党委书记何锐鹰围绕驻村扶贫、建党精神等讲授形势政策课、党课3次;院长李强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日报》《新京报》等发表文章、接受采访6次,为育人育学注入新的智库力量。开展“国关开讲啦”暨“就业经验分享会”,邀请优秀校友、创慧律师事务所、基层党务工作者等围绕考研、出国、基层工作、公务员、参军入伍等方面为学生开展专业讲座10余场,切实为学生发展成长注入新活力。
学院党委立足师生需求,聚焦问题,积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各项工作紧密融合。依托党群组织,探索服务新渠道。法学系学生党支部与滨海中专、大港第十二小学进行共建,以“法制班主任”项目为发力点,积极探索“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新思路;外交学学生党支部和天津总队特勤支队万象路消防救援站党支部联合举办“外交看‘史’界,百年共筑梦”主题党日演讲活动,共释青年新担当;“明法主旋律”工作室参与天津电视台《今日开庭》栏目撰写录制法治剧12期,与河西检察院合作“六一”校园短剧,为社区普法宣法,志愿力量延伸至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合力抓实培养质量,提振学院学术氛围。依托研究生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和科研处“求索高端论坛”,学院先后邀请“长江学者”、各兄弟院校专家围绕学习与研究、国际形势、全球治理等主题开展学术讲座8场,共同进行学术交流与分享,进一步拓宽专业学习渠道,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不断为师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