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亲兄弟”迎“南”而上,“神同步”勇敢出征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2-01-25 阅读量:4


支教团为支教点捐赠图书 校方为支教团赠送锦旗

刘向平带领学生开展实践

陈欣帮助村民秋收

刘向平(右)入户走访了解村情

陈欣、刘向平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合影留念

陈欣协助做好社区居民生活保供

刘向平(右)协助做好社区入户核酸检测

突击队在驻地开展党日活动

“兄弟,一接到要去津南支援抗疫一线的通知,我就知道,咱哥俩儿又能作伴儿了。”夜幕降临,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安全工作部综合科科长陈欣拖着行李箱,脚步匆匆赶往学校逸夫教学楼大厅集合点,与同样火速前来的英语学院学生辅导员刘向平击了个掌,两只手用力握了握,默契的眼神中,他们读懂了彼此又一次“神同步”的选择背后,那份坚定的使命与担当。

1月18日,我市抽调党员干部支援津南区疫情防控工作。天津外国语大学17名干部教师闻令而动,身先士卒,毅然背起行囊,星夜奔赴抗疫一线。从傍晚时分发布通知到全员集结完毕,仅用了1个多小时。这是陈欣和刘向平的第三次结伴“出征”,2019年至今,三年的时间,不同的“战场”,他们相处的时间比亲兄弟还要长,共同经历的困难和荣耀比亲兄弟还要多。如果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他们都姓“党”。

梦幻联动,“复制粘贴”般的义无反顾

一位是管理干部,一位是基层辅导员,陈欣和刘向平此前在学校里的交集并不多,因为党组织的召唤,他们的生活轨迹第一次在遥远的祖国边疆发生了重叠。

2019年9月,天津外国语大学积极响应天津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系列工作部署,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援疆政策,选派169名大学生和11名带队教师赴新疆和田地区实习支教。报名援疆的前一天,陈欣征求偏瘫十余年的老母亲意见。母亲说:“你是党员,妈妈也是党员,你的选择妈妈支持,我这里你不用担心!”于是,他主动请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像老父亲一样关心着支教团的同学们,和他们一起用满腔热血努力浇灌,在新疆这片热土上开出美丽的沙漠之花。近半年的时间里,刘向平和陈欣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也是相互照应的“兄弟”,他们始终牢记临行前学校党委书记殷奇在讲话中给大家布置的思考题:“援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在做好师生后勤保障的同时,通过加强思想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团日活动,带领青年学生像石榴籽一样团结协作,奉献祖国边疆。

2021年7月,学校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组织帮扶小组赴天津市蓟州助力乡村振兴。与援疆的108天不同,这次一去就要扎根蓟州三年。“我是党员,听党指挥”是陈欣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没有犹豫,带着家人的爱与支持,投身到乡村振兴一线。通过深入村民家中、来到田间地头了解村情民意、学习农耕知识、参与秋收劳动,迅速开展走访工作,驻扎5个月,基本完成两个村786户、近3000人的走访调研工作。协助队长联系天津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向侯家营镇中、小学及经济薄弱村捐赠图书650余册,建立“爱心书屋”,积极推动侯家营镇三岔口中心小学“梦想中心”建设,力争帮助更多孩子享受素养教育课程。

对于刘向平来说,父母远在家乡、儿子尚且年幼、妻子工作任务重,孩子姥姥常年患病需要照顾,家庭的重担一度让刘向平陷入两难的选择。或许是他与陈欣兄弟间心照不宣的默契,刘向平在听到组织召唤后第一时间寻求家人的理解支持,义无反顾地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从辅导员到支教教师,从大学校园到田间地头,面对角色、任务的转变,他主动适应,寻求突破,作为其中一个帮扶村第一书记,他一方面加强党建政治引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入户走访了解村情、拓展渠道挖掘资源,研讨如何带动帮扶村振兴发展。

变身“大白”,兄弟同心共抗“奥密克戎”

2022年1月,疫情突袭津城,陈欣又一次报名了下沉社区干部,收拾好行装准备随时出发。18日晚接到学校组织干部教师驰援津南的通知时,他正在给年迈的母亲做饭,放下手中的锅铲,安顿好母亲,拿起手边早已收拾妥当的行李,即刻奔赴学校。“家里的事就交给你了……”临行前,他终于拨通了同在抗疫一线的妻子的电话。不约而同报了名的刘向平瞒着外地年迈的父母,将还在生病的儿子推给忙于疫情流调、下沉社区服务的妻子,只留下一句:“津南更需要男同志,我必须上!”战疫之下,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穿起防护服变身“大白”,刘向平拉着陈欣在宝业馨苑社区、赵北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拍了张合影,随即投入紧张的工作当中。兄弟俩在学校支援津南区抗疫突击队临时党支部的带领下,一同进入疫情封控小区,负责社区196户居民的核酸检测、生活保供、值班值守、疏导问询等工作,及时解决封控居民急难愁盼的问题。他们与突击队的其他成员被分成三组,每天采取“四班三运转”的方式轮流上岗,踏着熹微的晨光出门,顶着冬夜的寒风返回驻地,累了就窝在咸水沽三中七年四班教室里的行军床上睡一会儿,教室后面黑板上悬挂着的党旗就是支撑他们迎难而上的信仰。他们可以是物资“搬运工”,可以是信息“通讯员”,可以是前线“侦察兵”,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三九严寒之中,他们用坚守和执着温暖着津城百姓。

从援疆支教到投身乡村振兴,从星夜集结到出征津南抗疫一线,每一次闻令而动、舍家忘我的背后,是陈欣、刘向平,以及许多像他们一样胸怀大爱的天外人的责任与担当。行胜于言,这份责任担当指引着他们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一次又一次勇敢出征,勇毅前行。

(记者:窦文彤 内容审核:暴士蕊 窦文彤 杜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