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盛会·铸忠诚】天外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二)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2-05-02 阅读量:6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5日上午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向中国人民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习近平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天外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校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郭太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教师队伍建设,在近期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以赤诚之爱、奉献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断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厚植于心,爱校、爱生、爱教育事业,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用仁爱之心激发的教育教学实践,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我们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做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永远是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教务处处长刘建喜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谆谆教诲让我们时刻铭记在心。总书记再次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天外的本科人才培养工作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需求导向,突出特色发展。我们要秉承“中外求索、德业竞进”的校训,立足“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求索精神、跨文化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不断优化“外语+”“+外语”、跨学科、跨文化的复合型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科研处处长刘宏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使命、定位和目标,贯穿价值观、话语权、方法论等方方面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以中国为关照、以创新为引领、以攻克关键核心理论问题为目标,打破西方概念、西方范畴、西方表述、西方理论的桎梏,形成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天外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外语院校的语言优势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作用,更加鲜明地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理论、中国话语、中国形象,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华文化、了解中国精神、接受中国思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院长郑海呐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再次强调要讲好思政课,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对思政课教师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我们倍感使命光荣、重任在肩。我们一定要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抓好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创新,围绕“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下功夫,注重教学内容以理服人,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深、讲透、讲活。注重利用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在内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用心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运用“大思政课”,持续推进“行走的最强思想”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建立一批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体验教育,引导学生切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 ,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

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强表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必须首先做好话语创新。话语创新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中国特色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和话语体系必须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始终坚定中国的学术自信;其二,努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既要借鉴国际通行话语,又要体现中国特色,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谦虚心态和“求同存异”的包容精神,与其他国家进行平等交流和友好沟通,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

(内容审核/暴士蕊 窦文彤 杜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