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外国语大学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获评2021年天津市“十大教育新闻作品”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2-05-10 阅读量:1


日前,由市教育两委组织开展的2021年天津市“十大教育新闻作品”评选活动结果公布。由我校报送的《“语”时代同行 读懂今天的中国------天津外国语大学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成功获评。

文章聚焦天津外国语大学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研究,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发挥语言服务优势,聚焦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勇担外宣使命和职责,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在‘翻译’中讲好中国”“在‘教学’中理解中国”“在‘行走’中感悟中国”三个方面,展示了学校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外译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工作成效,以及培养“知华、爱华、友华”国际人才的重要成果。

今后,我校将继续围绕教育改革发展中心工作,做好教育新闻内容生产,按照“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正面议题设置和新闻策划,突出融媒体作品生产,创新方法手段,努力打造更多讲述“天外教育故事”的宣传精品,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原文转载如下:

“语”时代同行 读懂今天的中国

------天津外国语大学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天津外国语大学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研究,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发挥语言服务优势,聚焦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勇担外宣使命和职责,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在“翻译”中讲好中国

夜已深,办公室窗口的灯光格外闪亮,一个人正专心致志地工作着,已经数不清这是她在办公室独自度过的第几个夜晚。耐得住寂寞,才能做出成绩,这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三卷俄译团队成员李梦雅的信条。“精益求精”是她的追求,有时候即使是简单的四字短语,或者是一句话,她都会花上一到两个小时,甚至是一到两天来理解它的真正内涵。“吃透中文含义是用外国人理解的方式准确翻译的基础。”李梦雅说。在学校,像她一样的外语人还有很多,他们深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袁鑫老师主持翻译的著作《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英文版)在海外出版发行。至此,今年天津外国语大学师生已经圆满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如何改变中国》《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6部重量级中央文献的英译任务,并成功在海内外出版发行,为外国读者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提供了权威阅读资源。

天津外国语大学作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与地方院校合作共建的全国唯一“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全力推进中央文献外译、学术外译、文化外译等研究实践。近年来,累计近40部外译精品在海内外出版发行,为阐释中国理论、中国道路,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在“教学”中理解中国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身边的很多留学生同学回国了,但我选择留下来。因为我相信习近平主席,相信中国肯定会战胜疫情,现在看来,我的选择是对的,我为中国人民如此团结抗击疫情所震撼。”吉尔吉斯斯坦的本科生祝晴湖在课堂上这样回答孙倩老师的关于为什么选择在疫情期间留在中国的提问。孙老师赞同道,“因为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举全国之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所以才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

天津外国语大学始终坚持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案例融入留学生教学,重点加强中国文化、中国概况等课程建设,全方位多角度讲好中国故事,源源不断培养“知华、爱华、友华”的国际人才。

从今年9月开始,学校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作为教材融入英语、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10个语种的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专业课程,首批推出《俄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等27门“三进”建设课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学校立即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多语种版本作为课堂学习资料,2020级研究生咸超玲说,“学校在专业课中与时俱进地融入了《决议》内容,可以在学习翻译知识和技巧的同时,更深切地理解我们党深远的战略思维、强烈的历史担当和真挚的为民情怀。”

目前,天津外国语大学正在积极完成全国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重大项目的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教材的编写任务。



在“行走”中感悟中国

“太棒了,中国速度嗖嗖的!”12月17日,正在读研究生一年级的墨西哥留学生王大胃以及来自德国、俄罗斯、摩洛哥、利比里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留学生跟随“行走的最强思想”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来到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红馆)参观学习。他们有的坐进仿真模拟“复兴号”高铁列车感受“中国速度”;有的尝试骑行发电,让象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树”绿意盎然;有的驻足展览,“品味”新时代中国的巨大变化。宣讲团成员吴松老师从馆内红色元素出发,在给留学生解释展览内容时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主题和历史意义,回答了“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历史之问。

今年4月,学校还将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搬进宁河区廉庄镇柴火妞农场(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研学教育实践基地),亲身感受中国人过上的是怎样的好日子,感受中华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体验式”“沉浸式”是留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在他们惊叹于看到、听到、触摸到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时,无不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百年巨变所展现的中国力量点赞。来自乌干达的明知说,“通过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我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为中国人民实实在在谋幸福。”

当前,“你好,天津”网络短视频大赛开展如火如荼,来自德国的留学生苏道森刚刚参加完“梁启超的故事”短视频录制工作,兴奋地说:“中国青年以建设国家为己任,用伟大的精神不断激励自己,朝气蓬勃,这会使中国变得越来越好。我要把现在的中国、现在的天津告诉给我的德国朋友们!

(内容审核/郭太 暴士蕊 窦文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