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遗文化缔结中俄友谊之桥——汉语桥非遗文化体验项目开营

来源:国际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22-08-10 阅读量:2


8月8日晚,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我校国际传媒学院承办的汉语桥------非遗文化体验线上团组项目在线举行开幕式。此次是国际传媒学院第三次举办非遗文化体验项目,面向俄中教育、文化和旅游项目发展协会的83名汉语爱好者,旨在通过非遗文化搭建中俄两国的友谊之桥。副校长李迎迎出席开班仪式并致欢迎辞,国际传媒学院院长马兰州主持开幕式。

李迎迎对来自俄罗斯的学员们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本项目有三方面的独特魅力,一是品味非遗之韵,学员们可以跟着国际传媒学院的师生感受天津的非遗文化;二是感悟汉语之美,老师们将通过非遗文化体验的讲解,带领学员们领略汉语的魅力;三是缔结友谊之桥,中俄是搬不走的好邻居、拆不散的真伙伴,项目以汉语为纽带,以非遗文化为桥梁,不但能够提高同学们的汉语水平,还将使中俄两国的友谊地久天长。

师生一起欣赏了“天津60秒”和“初识天津”两个视频。马兰州表示,通过两段视频,学员们对天津非遗文化有了初步认识,未来10天,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汉语水平,增进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他预祝学员们学习顺利,学有所得,等疫情结束后能够来到中国、来到天津,亲身感受中国文化。

开幕式后,学员们开始了第一堂汉语直播课的学习。为保证学员的学习效果,本次项目根据学员汉语水平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实行分班教学。初级班第一堂课的主题为“今天有什么特价菜”,学员们在李纯茵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了天津的非遗美食,学习如何用中文点菜,并练习用中文表达自己对于食物的感受。中级班的张光磊老师为学员们讲述了学习汉语的方法,从字到词再到句子,在不断地练习中,学员们逐渐学会了遣词造句。高级班学员跟随樊响老师了解了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贴年画,并学习了不同情境下中国人对于称呼的变化,掌握了基本的社交礼仪。

虽然空间距离遥远,但心灵却能跨越千山万水,息息相通。在不断的交流互动中,学员们感受到了中国非遗文化的魅力,增进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第一堂课结束后,学员们纷纷表示课程十分有趣,期待后续课程。

接下来,学员们将通过汉语直播课学习汉语知识,在文化录播课中“云游”天津杨柳青,聆听传承人讲解非遗文化,还能线上体验杨柳青年画、“风筝魏”、剪纸的制作过程,开启一场科技与非遗文化交织的独特旅程。国际传媒学院的师生将继续秉承“传承传播,己达达人”的院训,发挥天外优势,打造天外品牌,在与俄罗斯学员的交流互动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通讯员/程佩佩 王丽丽 内容审核/暴士蕊 窦文彤 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