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校园行】感谢有你,“一心多用”的辅导员老师!(上)

来源:学生处 发布时间:2022-08-31 阅读量:0


“老师,我出发的车站刚刚调整为低风险区……”

接站点位嘈杂的人群中,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电话另一头传来学生焦急的声音。暂时放下手头的接站工作,翻开早已密密麻麻记满学生情况的便携笔记本,第一时间排查追溯返校学生抵津前行程轨迹,这就是奋战在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们的真实写照。

一边要确保所要接站学生的万无一失,一边内心时刻牵挂着由其他站点返津返校的自己所带学生的平安,一边提前筹划着第二天的全员核酸筛查,时刻需要角色转换,“一心多用”,学工队伍70余名同志的身影出现在“三站一场”管道式接送、返校数据统计、核酸检测等每一个学生需要的地方。

以实际行动诠释奉献担当


郭亚维


每一次有紧急任务,国际传媒学院辅导员郭亚维都敢于担当、冲锋在前。作为2022年赴新疆和田地区实习支教团的带队教师之一,他在暑假期间就已到岗。作为迎接第一批返校学生的他,从八月初开始,连续不间断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已是常态。

白天,他是支教团的带队教师,组织支教团学生参加讲座和培训。晚上,他是学生辅导员,时刻紧盯学生返校情况,返校前多次召开班会,与230名学生逐一确认返校信息,仔细核对学生返校条件。在此次返校过程中,考虑到学院返校工作人手紧缺,他放弃了支教培训以来第一次周末休息,连续两天7点前到达滨海校区开始一天的工作。无论是在组织学生核酸检测的现场,还是在协调学生宿舍搬迁的现场,亦或是在校门口进行学生返校信息核验的现场,总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工作中只要找到他,永远都是一句:“没问题,我可以。”

传说中最年轻的接站“老同志”


荣家乐


工作尚不满一年,英语学院辅导员荣家乐却已经是第三次参与天津站学生接站工作的“老人”了。从凌晨4点运送防疫物资前往站点,到深夜11点半护送最后一班校车返回学校,他夜以继日迎候在天津站“管道式”接送,织密学生安全返校防护网,3天时间保障500余名学生平安抵达学校。

在接站工作中,荣家乐用积极、主动、周到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细致、热情的服务筑牢安全返校的“第一道”防线,温暖每一名天外学子的返校之路。认真核对接站名单,细心查验返校同学的“双码”及核酸检测报告,将同学们送上接站车辆,与跟车老师做好交接,安全有序将同学送至校园内;遇到特殊情况及时和学生的辅导员取得联系,核实学生的途经站点,确认返校资格,保证每一位符合返校条件的学生能够顺利抵达阔别已久的校园。“每一次投身到接站工作中,都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身为一名辅导员的责任与价值”。说完,他再次匆忙赶去地上广场接回找不到组织的迷路的同学。

迎“南”而上,我愿意!

王良珞


8月28日,突如其来的大风降温和降雨让原本精心准备的计划又增加了些许变数。“每一次学生接站都是迎难而上,来到南站,就更要迎‘南’而上!” 亚非语学院辅导员王良珞一边整理帐篷桌椅,一边笑着说。虽然从天津南站返校的学生总数相对有限,但室外接站条件意味着所要准备的前期工作更为复杂琐碎。“以不变应万变”,这句话王良珞在心中默念了多次,一系列的流程也在他的脑海中演练了无数次。

十一点,夜已深,天津南站前广场上白天喧闹熙攘的各所高校接站点位已经陆续撤离。最后一名因列车晚点而延迟到站的学生在他的耐心指引下顺利完成了报到手续。从早上8点直至晚上11点,应接名单上的所有学生都已平安返校,虽有些许疲惫,但回到办公室的他又开始为第二天一早的校内全员核酸做起了准备……

经验丰富值拉满的“老学工”


闵磊


日语学院辅导员闵磊已连续四次参与“三站一场”管道式接站工作。经验丰富的他接到本次接机任务后,第一时间梳理接机流程,清点接站物资,提前了解到达学生的行程信息,确保做到成竹在胸。

在本次接机工作中,闵磊承担着核验到达学生信息、追溯排查疑似风险、处理突发情况等工作。期间,多地风险等级突升,涉及众多已出行学生。为严格落实防疫管控要求,他根据学院提供信息以及核验行程发现的疑似问题,多方确认,最终在与突击队老师的协作下,确保所有涉风险地学生得到妥善安置。接机工作的同时,他还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同步处理所带的2021级本科生返校、调宿等事宜,最大限度确保了所负责工作的有序进行。

不敢有一丝马虎的“小马哥”


马鑫


已是凌晨2点,国际商学院辅导员马鑫和整个接站队伍仍旧不敢掉以轻心,直到最后一批同学平安到校,这一天的工作任务才算圆满结束。

马鑫在本次秋季返校中参与了滨海国际机场的接站工作,早已将全国各地的风险等级划分、属地防控政策、学生返校条件牢记在心的他,与学校党员突击队的老师们一起通力协作,共同筑起了学生落地天津、安全返校的第一关。从出站口到行李消杀点,从行程登记处到身份核验台,从等候区到乘车点位,整个团队默契配合,保证接站流程环环相扣,有序进行。特别是在和同学们进行行程和身份确认时,他不敢有一丝马虎,对不清晰的信息总是反复核对、多次确认。对于没有按照原计划到达的同学,他都一一进行电话沟通确认,确保返校名单中的同学去向全部落实到位。

学生开心便可化解一切疲惫


马于凯


踏霜踩露而出,披星戴月而归。在天津西站三天的接送站任务中,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辅导员马于凯累计在岗50余小时,在站点负责老师的指导和与同事的密切配合下,共计接回返校学生一千余名,圆满完成天津西站接站任务。

接站前期,他联系场站综合办公室工作人员沟通接站事宜,了解接站具体流程、接站地点和注意事项。接站期间,他认真核查学生返校前的“三码”和核酸,帮助学生完成行李消杀,提醒学生进行口罩更换,扫码完成返校登记。有两名同学在返校后行李物品遗留在大巴上,他及时与司机取得联系,帮助同学取回遗失物品,避免损失;有十余名同学找不到接站地点,他通过电话和微信沟通学生位置,带同学们安全抵达接驳地点。他说,完成护送学生安全返校“最后一公里”的任务,肩上的责任十分重大。虽然过程比较辛苦,但是当看到同学们返校后久别重逢的喜悦,相视而笑的开心,就是对我工作最大的鼓励。

(内容审核/暴士蕊 窦文彤 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