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世界屋脊的天外人——记欧洲语言文化学院2021届乌克兰语专业毕业生许思骞

来源: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发布时间:2022-11-07 阅读量:4


校友介绍

许思骞,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乌克兰语专业 2021届毕业生,现就职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欧拉中心乌克兰语部,2021年10月至今在西藏总站锻炼学习,期间参加总台《春和景明》《巅峰使命 珠峰科考》《大美边疆行》《走进县城看发展》《看见锦绣山河》等特别节目。

2021年从学校毕业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时间过得很快,大四的欢乐时光仿佛就在昨天,转眼就走进了工作。

来到西藏从事新闻工作的过程也充满了“离奇”。大四时候,经学院老师推荐,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递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简历,后来经过层层的笔试面试来到了总台,从天津搬到了北京,以为可以安心在北京工作了。9月30日,台里通过邮件告诉我们要先去全国的地方记者站锻炼学习一年,就这样,我被分配到了西藏,一个在新闻里我很熟悉,但却从来没去过的地方,也莫名其妙地干起了和我所学专业几乎没有关系的工作------新闻。

刚来到西藏,除了美丽就是陌生。西藏的每一处都是美景,每一幕都是屏幕壁纸;但到处的藏式建筑风格、经常听不懂的藏语又有一丝陌生。这一年,和藏族朋友生活惯了,学会了几句蹩脚的藏语,也和他们一起走遍西藏的各个角落做报道,学会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这一年在西藏参与到了很多节目中。2021年冬天,藏历新年期间,我和西藏其他媒体记者“新春走基层”,一起走进日喀则和那曲的各个地方,拍摄、采访基层老百姓的生活,看到老百姓最真实的一面。

清明节,我和同事一起去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来西藏到访过的村子------林芝嘎拉村,在这里我们一起体验非遗“响箭”,欣赏十里不同天的美景。

五月份,天气已经逐渐转暖,我们人手分发了一整套的保暖装备,从羽绒服到防风裤,从防潮垫到睡袋准备的一应俱全,早晨八点出发,开了一天的车,从拉萨赶到了珠峰脚下,和大家在这里度过了20多个日夜。在颠簸的路上每天往返于珠峰大本营和旅馆之间,高海拔缺氧,经常性的熬夜,2点睡8点起的日子,在这里体验了一次又一次。记得有一天晚上收到第二天要爬到5300米的冰碛湖旁做新媒体直播的消息,没有任何准备,匆匆和嘉宾联系好,第二天就和伙伴硬着头皮爬上去做了一场38分钟的直播。也同样是在这里------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完成了我的第一场大屏连线直播,回看自己直播画面会有很多遗憾,但遗憾不可怕,人生就是处处充满遗憾,抬起头向前看,一定会越来越好。

做完“巅峰使命 珠峰科考”后,马不停蹄地进入到了下一个节目“大美边疆行”,由于后方要求必须去西藏的边境县,我们兵分三路在端午节前出发来到了边境县上。在这里,隔着雪山,对面就是印度、尼泊尔,做“大美边疆行”的一个多月里跑遍日喀则和阿里的边境县,几千公里的路,这一路看到了边境县的美景,也了解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节目制作后一次次地修改节目,一次次地配音,一次次地换画面,都让人心力憔悴,但看到它播出的那一刻仿佛一切都值了,如果可以,还想再来一次。

工作后,似乎时间都为我们安排好了。刚刚结束边疆行,又被安排到了“走进县城看发展”节目中,从一个县城做节目需要不断地挖掘,20多天的节目制作,使我们对这个地方有了非常多的了解。有时我会和身边人说,做一个节目会让你对一个事物、一个人、一个地方有充足的了解。

一个接一个的节目已经让我们精疲力竭。在8月7日做直播的前一天晚上,得到消息称西藏发现有疫情,为了不耽误直播,我们凌晨连夜跑到县城去做核酸。第二天由于疫情管控,我们无法离开市里到直播地点,经过3个小时的协调,最终一波三折做完了直播。回来市里后疫情更加严重,第二天开始进入疫情报道阶段,每天关注西藏各地市疫情防控平台信息,和各地市宣传部、卫健委取得联系。半夜采访、披星戴月就是疫情下的工作状态。

在外人看来,新闻每天做的很多,其中有一些有意思的内容,有一些平淡的内容,但其实每一个新闻背后都是新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这过程需要不断协调各方面关系,需要不断修改内容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在新闻播出的前五分钟还在修改是常态,只是为了给观众提供更真实的信息,带来更好的画面。我虽然只在新闻行业工作了一年,但这一年感到了太多的不易,我想向每一个台前幕后的新闻工作者表达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