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研】《日本学刊》刊发我校田庆立研究员论文《日本对华认知的演进脉络及典型特征》

来源:科研处 发布时间:2022-12-16 阅读量:2


【作者简介】

田庆立,历史学博士,研究员,天津外国语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执行院长。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人选。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亚太学会东北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青年学者学术交流委员会会长。出版学术专著《战后日本国家认同建构》《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演进谱系(1972-2012)》《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六卷》等4部,在《东北亚论坛》《南开学报(哲社版)》《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日本学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在日本新华侨报开设《管窥东瀛》专栏。主要研究领域:东北亚国际关系、区域国别学、日本外交、中日关系。

【成果简介】

学术论文《日本对华认知的演进脉络及典型特征》发表于期刊《日本学刊》2022年第5期,该刊为CSSCI来源期刊,ISSN号为1002-7874。该论文是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而作,全文共2.5万字,部分内容(3000字左右)被社科期刊网摘编转载。论文发表后,获得学界广泛关注。

【成果内容提要】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来,日本对华认知的演进脉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情感认知”主导下的友好合作(1972—1992年),战略防范视域中的互动博弈(1992—2012年),竞争协调转换期的战略制衡(2012—2022年)。日本对华认知的形成深受国际环境的变化、国家实力的消长、价值观念的迥异、地缘博弈的加剧、同盟体制的变化、区域合作的对冲及全球竞争的激化等多重变量因素影响,在不同阶段展现出特色各异的典型特征:依托冷战时代后期的“建设性接触”理念,中国被日本塑造为“朋友”角色;基于后冷战时代的“战略性防范”意识,日本将中国界定为互利合作的“伙伴”角色;因循新时代的“全方位制衡”思维,日本战略视野中逐步将中国设定为“对手”角色。半个世纪的日本对华认知光谱,呈现出斑驳陆离的交错样貌,绘制成一幅集理性认知、主观误读及负面想象于一体的错综复杂的总体认知图景。

(内容审核/暴士蕊 窦文彤 刘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