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全员参与、全员育人、全员联动,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来源: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发布时间:2023-06-03 阅读量:4


为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引导毕业生爱津留津,充分拓宽2023届毕业生就业渠道,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凝聚院系力量,引导毕业生树立远大理想,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学生核心内驱力,唱响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主旋律。

一、在就业布局上突出“全员参与”,绘好人才培养大蓝图

一是加强系统规划。成立学院就业工作专班,构建“学院-专业-班级”三级联动,“领导班子-就业专员-毕业班辅导员-包干教师”四级组织体系,实施“周汇报、月总结”就业工作模式,健全合力推进、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机制,确保全员了解就业政策、全员掌握就业信息、全员推动就业工作。

二是强化校企协同。主动对接优质企业,领导班子联系对接企业82家,开拓岗位244个,与2家用人单位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与8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毕业生提供岗位20个。聘请华为、新东方等行业头部企业担任就业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贯穿大学四年的就业创业指导,聚合各领域优势资源协同推进就业工作。

二、在就业思政上坚持“全员育人”,筑好家国情怀大格局

一是提升育人精度。加大向京津冀、中西部等区域输送人才,引导毕业生爱津留津、建功基层,将心怀“国之大者”的择业观教育贯穿学生思政教育全过程。成立“职”通未来就业指导工作室,针对本硕博毕业生不同就业定位,制定分层次思政教育定制化方案,开展“青春向党”分享会、基层就业座谈会、征兵工作动员会,为报名参军入伍、西部计划、外交部考试的毕业生开展专题培训,帮助毕业生把准政策、科学备考。

二是凝聚育人合力。积极调动研究生导师、班导师、专业教师等参与就业工作,完善“联动培养,资源共享”的就业育人机制,各专业、各学科走访用人单位89家,开拓岗位93个。注重“学院、家长、学生”三方联动。就业专员组建“家校联系群”,及时分享毕业生就业、升学信息;组织召开线上家长会,分析市场需求,加强毕业生心理疏导,家校同心为毕业生就业升学保驾护航,做到“毕业教育动心、就业指导入心、就业服务暖心、就业跟踪贴心”。

三、在就业机制上强化“全员联动”,织好数字赋能大网络

一是创新工作模式。采取“线上就业指导、线下就业服务、线上线下联动”模式,通过1网(学校就业指导网)、1号(学院团委微信公众号)、N群(多个专项就业信息发布微信群)为毕业生提供最新、最全的就业信息,进一步提升就业数字化服务水平。推进“云就业”服务,在开展线下招聘会的基础上,持续开展小语种专场线上招聘会。实现“每月举办线下招聘会,每周组织线下宣讲会,每天推介就业信息”,确保就业信息推送不停歇。邀请57家用人单位参加线下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120余个。

二是优化指导方式。每月开展1场“生涯规划训练营”能力提升培训,邀请行业专家、企业HR和校友联合举办“职通未来”就业指导系列活动;指导学生团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批国家级立项4个,市级立项3个,引导学生到新业态新领域创新创业。联合实习实践基地,组织小语种专场面试培训,开展外语类岗位模拟面试,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持续推动非通用语专业未就业毕业生出国深造,开展“海外名校申请宣讲会”“名校面试间”等活动。多措并举增强学生就业择业体验感。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将坚持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压实责任、强化担当、细化服务、多措并举,做到就业服务时刻在线、就业指导全面到位,积极拓展就业岗位,深化教育引导,鼓励毕业生扎根天津就业创业,用力用心用情开展“百日冲刺”,畅通毕业生就业路,确保2023届毕业生宽领域、多层次、高质量就业。

(文/通讯员 王臻 摄影/通讯员 王臻 李思瑶 内容审核/暴士蕊 窦文彤 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