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党委书记
1. 拓展国际交流,推进国际化教学合作。完成“小鹰”中俄文化语言交流中心业务;推进开展“汉语桥”等国际中文教育项目;拓展国际合作院校,落地实质性合作,进一步探索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项目的申报,提高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比例。
2.推进科研工作,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做好学科团队组建及学科带头人推荐。开展研究生培养与质量提升系列讲座,促进各学科研究生“导师组”建设。发挥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备案中心及科研创新团队作用,开展系列学术交流、科研项目申报指导等讲座。加强特色智库建设,为国家和天津市政府提供高水平决策咨询及多语种翻译服务。
3.夯实专业建设,深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组织申报天津市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推进意大利语专业本硕连读实验班项目建设,加强学院内跨专业合作及跨学院合作。增加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数量,拓展海外实习实践基地数量,积极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推进产教融合,申报研究生工作站,做好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申报准备。
4.全面启动校友工作事业,助力学院建设发展。组建学院校友工作组。建立各专业校友信息联络群。将校友(企业)走访、调研与合作列入学院年度常项工作。组织开展好校庆系列活动。探讨与校友企业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学生就业等多方面合作,形成一批卓有成效的联合培养案例,有效促进学院建设发展。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完成2024年教师人才引进工作,统筹规划教师出国深造及继续教育;强化学科带头人、系主任、各专业负责人任务要求,调动工作热情。举办科研学术论坛、教学工作坊等活动,搭建教学科研水平提升平台。支持骨干教师参加专业、课程思政、创新创业、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等各类教育培训。将专业建设、科研提升、校企合作、就业创业等工作融入到党员干部日常教研学习、主题党团日等活动中,努力提升党建团建促中心工作效果。
朵宸颉 亚非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
1.师资队伍提升工作。非通用语种专业教师学历、职称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导致科研产出数量及质量不高,亟需解决学历、职称提升问题。
措施如下:(1)力争在9月前完成4个紧缺专业教师岗位以及1个高层次人才岗位(朝鲜语方向)招聘工作;(2)全年推动各语种外教聘任、续聘工作;(3)11月前邀请知名专家、大使进行专题讲座;(4)长期推进青年教师学历提升、青年教师培训、各级项目申报工作。
实现目标:教师学历、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升,形成教学、科研优秀团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行业需求方面实现良性循环,进一步提高育人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2.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工作。合理规划和布局建设新建非通用语种专业,探索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
具体思路举措:(1)开展多语种区域国别人才复合培养项目。(2)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推动访企拓岗及校企合作。
实现目标:实现专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育人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培养素质高、技能强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小语种人才。
3.国际交流拓展工作
开展全方位、可持续的国际交流,更好地利用国外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具体思路举措:(1)与东盟国家驻华使馆积极联络,推进与印尼3所高校签订校际交流合作以及印尼文化生活体验馆建设,力争年底落实完成;(2)与阿拉伯国家驻华使馆保持联系,在助力推进我校面向阿拉伯国家国际中文教育的同时,拓展与阿拉伯国家高校的合作;(3)长期做好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遴选工作,及学生出国留学行前教育工作。
实现目标:与国际教育界、学术界、国外高校保持紧密联系并加强合作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建设更加优质的师资队伍,促进自身水平提升。
龙菲 国际商学院党委书记
2024年,国际商学院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主题主线,牢记嘱托,善作善成,扎实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果。
一、以扎实做好基层党建为龙头,持续发挥领航作用。一是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开展教职工干事创业大讨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院高质量发展,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奋进合力,在学院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浓厚氛围。二是持续全面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落实好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学生形势政策教育、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等,引导师生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三是持续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调整完善党支部设置,特别是加强中保合作办学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深入开展谈心谈话,加强对党外教师的政治引领。
二、以全面推动学院发展为目标,持续突出办学特色。一是推动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积极推进4个专业开展国际化认证工作,高质量完成2个市级一流专业验收,3个专业申报首批高校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做好学科团队组建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学科团队建设。邀请国内外学者和业界精英来院开展学术讲座与交流,举办1场高水平学术会议。开展国际项目工作优化,准备中保合作办学项目验收工作。二是推动人才培养再添新举措。对2024版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继续拓展与企业合作,实现校企合作的课程定制,为现有专业实习拓宽渠道。三是推动科研成果再现新突破。以两个市级科研创新团队为依托,落实团队科研工作计划,重点做好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前期培育工作。
三、以全面加强思想教育为重点,持续提升育人质量。一是进一步加强学生爱校荣校教育。以庆祝建校60周年为契机,围绕“青春有你 让爱回家”主题,举办“积淀”“研思 ”“风华”“启航”四大板块20场活动,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二是进一步抓好基层团支部建设。持续开展“星耀国商 榜样领航”工程,建立“红色引领,多彩服务”社会实践体系,精心选树一批优秀学生典型引领学生成长。三是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就业。落实就业全员包干任务,加强访企拓岗,开展专场招聘会,举办文化节、训练营、分享会等,不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李鲁宁 国际传媒学院党委书记
2024年,国际传媒学院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一中心,两平台,四融合,五推进”的工作思路,即: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借助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和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两大平台,面向大传媒产业需求,强化文学、教育学、艺术学、工学等四大学科门类互补完善的布局优势,全力推进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组建学科团队,促进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学科建设。积极探索开展“中国文化传播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教育技术学与英语双学位”等项目。强化产教融合,组织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与相关企业联合申报市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推进人才培养与天津重点产业链的纵深融合。
二是深入推进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组织筹备成立基地联盟并召开首届学术论坛,同时以基地为平台,协同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中文师资培训、举办“推普周”、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竞技活动、“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等一系列赛事和活动,不断拓展基地影响力。
三是深入推进“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建设。持续共建精品课程,加强一流专业建设。深入共建育人平台,运用专项资金完成移动媒体实验室升级改造、传媒师生作品展示平台建设。加强共建师资队伍,持续组织教师赴新闻业界挂职锻炼、支持骨干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等,提升师资水平,打造更多国际化、全媒型新闻传播人才。
四是深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积极组织广告学、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同时,积极申报“汉语桥”“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项目”等对外交流项目,不断拓展北美凤凰卫视等海外实习基地和交流合作院校。
五是深入推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升。通过联合市美术馆、滨海新区图书馆,举办师生艺术作品展;新建网易新闻天津、艾迪普等一批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升级改造动画录音棚等学生实践实验室;组织新闻专业师生完成校庆献礼著作《天外故事》采编工作等系列“组合拳”,持续提升学生的应用性、实用性和适用性,提高就业竞争力。
暴士蕊 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
2024年,国际关系学院将从“强思想武装、重党建引领、育拔尖人才、促事业发展”四个方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
强思想武装。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与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结合起来,通过党委中心组、“三会一课”等形式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做深做实天津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制班主任项目”,加强普法宣讲团队建设,结合“宪法日”打造特色品牌普法活动。
重党建引领。以学院党委换届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优化人员结构,持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发挥政管系教师党支部“首批党建领航培育项目”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支部积极开展创最佳党日活动,结合就业等中心工作开展访企拓岗、党建联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工作提质增效。
育拔尖人才。积极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推进“专业+外语+实践”多重深度复合。“练好内功”,加大与兄弟学院合作交流,推广“国政-外交”项目班的成功经验。“向外发力”,拓展与国家部委、社会团体(组织)、律师事务所等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高层次实习实践平台,成立“青年领袖发展协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高端学术活动,努力培养能够积极服务于“高水平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
促事业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调查研究,在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中找准发展坐标和发展定位,在积极融入国家创新战略布局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和政策资金支持,破解瓶颈问题,聚焦国家急缺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国际事务管理、国别区域研究等领域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以学校60周年校庆为契机,举办系列高水平学术讲座和主题征文活动,进一步浓厚学术氛围,激发教师的科研活力。探索组建智库性质的研究院,积极向各级政府部门提交咨政报告,为国家、天津市的重大战略、紧迫问题建言献策,进一步树立学院品牌,为建设高水平外国语大学贡献智慧和力量。
(内容审核/冯鹏 窦文彤 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