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呐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院长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年首要政治任务,要把它融入贯穿到学院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之中。
一、提高政治站位,抓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的“三进”工作。一是制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融入五门思政课的教学方案,在春季学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进教材、进课堂。二是本学期的“开学第一课”和形势政策课要专题宣讲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的内容。三是组织思政课教师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论研究,在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解读,力争在报刊网络发表高水平阐释文章。
二、抓好思政课教学,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通过每2周一次的磨课练兵,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邀请教学能手传经送宝等系列活动,尽快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进行用外语讲思政课的探索。持续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不断凝练“天外模式”特色。
三、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组建3个科研团队,确定3名团队负责人,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内容、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开展理论研究,争取发表出高水平理论文章,组织老师们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项目。召开习近平文化思想学术研讨会。
四、提升和改造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培育教学成果。今年将更换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部分案例内容,完成100个案例集编纂。持续探索利用实验室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培育教学成果。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完成天津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各项任务,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开展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完成3名博士教师的招聘工作。
田洪武 通识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
2024年,通识教育学院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结合形势任务发展变化,谋划实施新的建设举措,为学院建设保驾护航。同时,发挥学院多学科优势,以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为切入口,推动产教深层次融合。
一、坚持深学细悟,深化创新理论武装。一是建立“第一议题”跟进学、中心组专题学、读书班集中学、讲党课带头学、专家授课辅导学、业余时间自主学“六学联动”机制,持续跟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的学习和理解,带动支部“三会一课”提质增效,不断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真功、见真章。二是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通过实施教学科研“五位一体”螺旋之轮模型,组建以教授、博士为核心的教学、科研团队,让名师和团队起到引领示范,让身边人影响身边人、带动身边人,在学院形成浓厚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学院工作质效。一是加强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持续深入推进以基层党支部为单位开展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与科大讯飞、蓝鸽等信息技术公司开展合作,利用其先进技术助力教材编制、资源开发等,并将精品课程进行整合,共同搭建灵活多样、个性与特色兼具的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有效、多维的通识课程学习支持。二是探索“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适合通识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新路径和创收新途径,如尝试项目式教学、小组协作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与智慧树合办英语微专业,面向兄弟院校进行开课,形成“线上+线下+直播”的教学新模式,在进行创收的同时,宣传提升学校形象。三是严格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加强基层支部建设,严格执行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压实各支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将“严”的主基调贯穿支部党建的全过程,努力建设政治功能强、党员队伍强、作用发挥强的党支部。
三、聚焦中心任务,抓好常态夯实基础。助力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鼓励教师申报教改、立项,推动通识核心课程建设,面向不同学院学生通识课程修读需求,探索兼具多样性与个性化的通识课程群建设方案,发布学校通识教育改革方案。以校级教改立项为契机,以学院覆盖学科为单位,深入推动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召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交流会,成立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学会并召开第一次理事会,举办首届“超星杯”数字化创新学习与通识素养大赛。
田芃 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
2024年,继续教育学院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对标新时期工作要求,紧密围绕学校“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及各项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我校外语专业特色和多学科融合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是深化党总支核心作用、将党建融入学院建设的“全链条”。坚持党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的政治核心作用,为全院发展把好舵、定准向、助好力。以“一院四中心”办学平台为抓手,在圆满完成2023年创收任务的基础上,制定2024年收入目标,在未来两年内做好“十四五”规划的后半篇文章。
二是大力提升学历继续教育办学规模与服务能力,拓展市场化运行模式。对标《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发挥学历继续教育的线上授课、课堂面授、课后测评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优势,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拓展学历继续教育合作领域,与南开区天培培训中心合作向教育部申请建设校外教学点,在2023年合作培养人力资源专业的基础上,增设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等1-2个本科专业,进一步扩大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力争在三年内将现有3个本专科专业增加至6个,在履行社会公益属性的同时,实现创收目标。履行好天津市自学考试主考校职责,配合考试院做好出题、阅卷、论文答辩,与北京正保教育集团合作开展线上课程,加大生源吸引力。
三是加大“四中心”办学平台非学历项目建设力度,建设好“天外”服务全国外语培育的“主基地”。发挥品牌效应,与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洽谈建立天津歌德分中心,进一步稳定德语培训生源;打造“金牌”课程,与天津市教委、天津职业大学、天津中海油公司、四季酒店集团等多家单位加强合作,继续举办中文国际师资班、“鲁班工坊”、外教口语培训班等;持续助力援藏,深化与西藏昌都市教育局、天津援藏工作队的合作,拟于3-4月份签订三方共建昌都市师资培训基地协议并开展“送教上门”服务,于5-10月期间继续开展3-4期培训合作。
四是拓展海外教育中心留学预科项目,扩大海外基地规模。积极与澳洲纽卡斯尔大学、日本北陆大学进行接洽,力争增加1-2个留学项目,将预科班学生人数保持在70人左右。全面恢复考试中心各项海外考试,全年组织考试30-40场次,力争在不动用校内资金的前提下引入企业资金修建雅思机考考场和视频口试考场,重启雅思考试。
五是借助校庆契机,深挖校友资源。深化与北京托普赛斯公司、上海高顿教育科技公司等企业合作,将“职业+学历教育项目”在校生人数稳定在四个年级150人左右、CFA项目人数稳定在60人左右。对外语常规培训项目引入市场模式,全面提升行业竞争力。同时,加强与校友会的联系,积极参与校友活动,挖掘校友资源。
高嘉勇 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本单位工作重点,2024年,国际教育学院将加强培育汉语国际教育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优化四个硕士方向(国际中文教育专硕,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三个学硕)的学科建设。具体包括以下5项措施。
一、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探索产教融合、专业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关注于实施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的培育工作,加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利用学院学科优势,广泛参与中国文化传播、语言推广与服务工作,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专业融合是指创新“汉语国际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2024年,国际教育学院将成立“中国文化传播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英语+非通+汉语国际教育”实验班。
二、利用学院的学科与专业优势,积极打造国家级汉语国际教学一流课程,或教育部的来华留学品牌课程。
三、国际交流与留学生教育方面将采取七项举措。(1) 巩固已有的韩国顺天乡大学海外实习实践基地;(2)拓展英国、澳大利亚海外“2+2”合作院校,打造“3+1”本硕连读培养模式;(3)申办新的面向国际学生的“汉语桥”项目,积极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在孔院和友好交流校等固定夏、冬令营基础上,积极拓宽海内外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短期来华留学生培训规模和水平;(5)整合天津市文旅局、天津博物馆等多方资源,创设打造短期来华留学教育品牌。(6)配合国交处,增强留学生招生力度,提升留学生招生质量,增加留学生研究生招生人数。(7)进一步推进与天津职业大学的职普融通学生联合培养,走出留学生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先行步伐。
四. 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推动语言文化的创新性传播。深入语言文字研究,着重就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中存在的关键学术难题等展开攻关研究;结合现有国家级、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开发设计语言文化推广公众号、小程序、文创产品等系列资源,培养学生在语言文化传播领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五.提升国际教育学院教师科研能力,产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国际教育学院将紧紧围绕学校“十四五”规划,组建4支学院级科研团队,出台学院高水平科研奖励实施细则,争取产出更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内容审核/冯鹏 窦文彤 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