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至19日,全国教育报联盟第十次年会暨联合采访活动在天津举行。《教育导报》《教育时报》《江苏教育报》《甘肃教育报》《东方教育时报》《山东教育报》《浙江教育报》《教师报》《天津教育报》9家全国教育报联盟成员单位的媒体记者,先后深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耀华中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市优念睦南幼儿园、天津科技大学等学校开展联合采访,感受渤海之滨的教育魅力。
天津高校的使命担当:
与时代同频 与产业共兴
近处一栋栋老旧的红顶白墙欧式小楼,镌刻着曾经军阀割据、列强侵占的记忆;远处一排排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彰显了新中国改革开放、大国崛起的广阔前景。行走在天津街头,每一个不经意的远眺似乎都能见证祖国一百年来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历史画卷。而深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学校,又能更深切地感受到新时代高等院校实干安邦、科教兴国的使命担当和生动实践。
洋为中用 一体建设
“大思政教育”铺就人才培养爱国底色
坐落在天津市中心的天津外国语大学,其多数教学楼是民国时期留下来的建筑。其中的百年钟楼更是天津地标式建筑,如今在其底层和一楼侧房,建立起了800余平方米的“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收录展示了100多个中外案例故事,让思政教育变得形象生动,并通过信息技术赋能,增强思政教育互动性和参与感。
天津外国语大学致力于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承担和参与完成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丛书、《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简史》等50余部、近1000万字的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任务。近年来,学校及其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思考如何发挥外语学科优势上好“大思政课”,进而建成了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服务于学校思政课教学及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
“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担当!”“比较、成长,强国有我”实验室案例展示区留下了前来参观的大中小学生的数百条留言,无不体现着青少年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如今,实验室已经成为天津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重要项目。
同时,天津外国语大学牵头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连接起天津市、河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20余所中小学,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联合教研、“同上一堂思政课”等系列活动,并整合各方资源打出“大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组合拳”,与中小学一起赴大沽口炮台遗址、安幸生烈士故居、潮白河国家湿地等开展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在“行走中”把“大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企业命题 院校揭榜
产教融合实现多方共赢
4月的天津沐浴着热烈的阳光,又被徐徐海风轻轻吹拂。在这无限春光之中,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内一派忙中有序的景象。在精密模具协同创新中心,学生们正通过 VDL-600 A设备上数控铣加工实训课,逐个完成对工件的正确安装、分中、编写程序等加工实操练习;新能源技术产教融合基地里,学生们爬上高达5米的风机塔筒设备,开展风电场建设和风电基础运维的模拟训练。
“这两个实训基地是学校坚持产教融合,助力产业发展,反哺教学科研,实现多方共赢的典型代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云梅介绍。2018年,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瑞士 GF、卡尔蔡司等国内外一流企业共建精密模具协同创新基地,新能源技术产教融合基地则是学校为契合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弥补监控、运维不足等缺陷,提前布局培养能适应新能源产业未来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以校企共建基地为平台,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互相取长补短,迅速打造出一批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生产一线的需求和瓶颈也转化成教学、科研资源。以此为基础,学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也快速提升。精密模具协同创新中心在与某手表企业的合作中,攻破了高速级进模具累积误差等关键性壁垒,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进口替代。史清卫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师生基于企业实际协同研发“洗衣机内筒拆解装置”“轴套剥离装置”,为天津某洗涤电气有限公司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已转换成实际生产力。
有着“新中国轻工业人才的摇篮”之称的天津科技大学,立足轻工发酵、工业生物技术等优势特色,与康希诺、瑞普生物、华熙生物、天津药研院、丹娜生物等企业共建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采用“2年校内理论学习+1年校企合作育人+1年企业实践学习”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围绕天津市“1+3+4”产业布局和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在学科建设上发力出招,提供人才、技术、智力支持。
政策赋能 创新驱动
科研成果由“智”变“金”
“我现在六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科技园的项目中,四成用于学校教学。”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刘莹说。作为天津科佰迪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特派员和联合创始人,她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在科技园的实验室中进行技术攻关。
刘莹不是个例,像她一样的老师在天津科技大学还有很多。轻工学院程博闻教授与泰达控股共同建设泰达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突破国产功能纤维制备关键技术;王红星团队面向“双碳”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新能源和催化材料的研发;陈宁团队通过菌种改良、发酵过程控制等,开发生物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的分离纯化技术……
为了激发学校教师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积极性,近年来,天津科技大学出台了一系列利好的管理方案和政策。如《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提出:师生领办创办的科技企业在科技园使用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经本人同意、学院审批、国资处备案后,可存放在科技园双创载体内,实现设备共享,教师可在科技园内兼职创新或者创办的企业申报职称。此外,学校在天津市高校范围内,完成了首个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个人所得税减半征收。
目前,天津科技大学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王红星的研究成果服务改造的企业项目总产值近200亿元;陈宁解决了生物医药行业上游供应链紧缺的问题;程博文的关键技术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机械学院的科技成果服务于神舟飞船载人飞行任务……据统计,天津科大近5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600余份,成交额6.1亿元,其中与天津企业开展技术合作700余项。
新闻来源:http://jydb.scedumedia.com/DocumentElectronic/m-doc-22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