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当前外语类院校发挥外语专业优势大有可为的一片领域。日前,记者深入天津外国语大学采访了解到,结合学校外语专业特色优势,天津外大通过培养高端翻译人才、夯实外译学术研究、扩大对外合作交流等举措,“语”时代同行,为中国发声,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大力弘扬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贡献了天外智慧和力量。
一座实验室里发出的中国声音
走进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场道校区钟楼,入口处一座非常别致的雕塑引人注目,雕塑名为“精神堡垒”,上面有30多种不同国家的文字,侧面展示了学校外语学科的优势和积淀。这座雕塑指引的方向更是别有洞天——“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
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周红蕾介绍,“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是天津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项目,所在的钟楼是国家级文保建筑,拥有百年历史。实验室总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主要服务于学校思政课教学及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
作为学校思政育人的品牌项目,实验室以“融通中外、数智赋能、共建共享、实验创新”为建设理念,精准聚焦中外民主政治比较、中外抗疫实践比较、中外生态治理比较、中外社会建设比较、中外经济发展比较等5大板块,通过实景化的100个“中外制度比较”鲜活案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比较中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增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信自立,不断开拓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全新路径。
“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担当!”天津外国语大学求索荣誉学院金融学专业学生王靖文参观完“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之后激动地说。实验室的留言墙上,贴满了这样的学生感言。
依托这一实验室,天津外大发挥外语学科优势,通过具体案例对比,有理有据发出中国声音,这一实验室也成为学校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和场景的重要载体。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的实践教学基地,天津外国语大学先后组织联盟校1000多名大中小学生到实验室学习实践,为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体验式、沉浸式平台。
用专业助力中国声音向世界传播
“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里,展示着一本本英文版的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天津外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院长郑海呐自豪地介绍,这是学校用专业助力中国声音向世界传播的成果之一。
近年来,天津外国语大学勇担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充分发挥高端翻译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团队的优势,致力于中央文献外译、文化外译、学术外译等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打造一系列外译精品成果,让国际社会、国际友人更多地了解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据介绍,为积极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天津外国语大学先后与中共中央编译局(现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合作共建“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 成立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际传播外译研究中心,与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携手共建天津国际语言服务中心。
依托“基地+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直接服务中国话语世界表达、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等国家战略。学校师生先后承担和参与完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中国对外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如何改变中国》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丛书等50余部、近1000万字的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任务。《中华文化概览》(9个语种)获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5个语种)获评“十三五”国家级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积极服务天津市高水平对外开放,承担翻译了《天津概览2023》《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摘要)》《着眼今后五年 天津组织实施十项行动》等重要文件文献,翻译并审校大型纪录片《行进天津》《匠心筑梦——走向世界的鲁班工坊》英文版,引导更多外国读者读懂新时代的中国。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天津外国语大学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方面还有更多有力举措,如学校一直承担天津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国际高端会晤的翻译任务,承担大型涉外活动、涉外志愿服务、涉外多语种语言培训等工作,助力天津打造国际形象。特别是涉外志愿服务已成为天津外国语大学一张亮丽名片。
周红蕾表示,学校将继续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爱华知华友华的国际朋友圈,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奔赴,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