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夏时节,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五天六晚,三国四地,30多场活动环环相扣,双多边结合,政经文兼顾;既有正式隆重的国事活动,也有“不打领带”的亲切互动,留下一幕幕经典瞬间,书写一段段外交佳话。此次出访引发天外师生高度关注,激起热烈反响。此次出访活动,展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积极进取,彰显了习近平主席作为大国领袖的担当和魅力。学校将继续发挥多语种专业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努力打造更多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求索精神、跨文化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贡献力量。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张占奇说,习近平主席此次出访,既面向三国,也面向整个欧洲。习近平主席强调,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欧关系,坚持伙伴定位,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拉紧中欧人心民意纽带。作为天外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人,要紧密围绕国家外交外事的需要,不断加强学校与欧洲各国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切实发挥好语言在促进中国与欧洲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高质量做好外事工作,高水平服务国家外交大局。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杨颖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转折关头,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三国,实现了中法关系再巩固,中塞关系再强化,中匈关系再提升。作为外语类院校二级党组织书记,有责任带领教师提升两国人文交流的温度,引导广大学生不仅专注于深耕专业领域,更要拓宽视野,关注国际形势和全球问题,学会运用跨文化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灵活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王文倩说,此次欧洲之行是习近平主席第三次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第二次对塞尔维亚进行国事访问、首次对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特殊时间节点的访问,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尤其是习近平主席宣布了推进中塞命运共同体建设首批六项举措,涉及科技、教育领域的合作,这对于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语种专业建设、中外学生互动交流和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外语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我们要加强与语言对象国合作院校的交流沟通,在语言互通、教育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精准发力。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法语系主任巫春峰说,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应马克龙总统邀请,再次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传承中法建交精神,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启了中法关系新的篇章。在巩固两国关系、拓展互利合作领域的同时,加快人文交流的“双向奔赴”,以今年中法文化旅游年为契机,深化教育、体育、影视、青年、人文等方面的合作,为开启下一个甲子年的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法语专业学生岳一凡说,学校为开拓学生全球视野,创造了很多留学交流机会。我参加的就是法国昂西大学交换生项目。在这里,我参加了许多学术文化活动,与各国的留学生进行交流,学会了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适应和应对不同文化带来的挑战。在法国学习帮我打破了语言障碍,能够更好地与当地人交流。留学期间所收获的经验和技巧不仅对我的学习和生活有帮助,更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际教育学院法国留学生极光说,我三年前来到了天津,很喜欢天津的生活和中文课程,喜欢中国悠久的历史、旖旎的风光,比如梅里雪山、海南岛的热带森林等。我喜欢中医、茶道、国画、中国传统舞蹈。习近平主席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题为《传承中法建交精神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的署名文章,表示中方愿同法方传承建交精神,推动中法关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我希望可以学习好中文和中国文化,促进两国文明交流与互鉴。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塞尔维亚语专业教师吴鑫滢说,学校塞尔维亚专业实行双语复合的课程体系和“3+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三年,赴塞尔维亚排名第一的贝尔格莱德大学交流学习一年。学校积极为国家与地方政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服务,将语言教学与国家亟需的区域与国别问题研究紧密结合,努力打造“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塞尔维亚语专业学生孙嘉笛说,我正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交流学习,习近平主席的到访让我有了“回家”的感觉。看到中塞两国国旗迎风飘扬,多处标志性建筑点亮“中国红”,巨幅电子屏滚动播放着“热烈欢迎亲爱的中国朋友”,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好中塞铁杆友谊的使者的信念。希望在大学毕业之后可以发挥自身外语专业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塞尔维亚语专业学生吴子衿说,习近平主席在塞尔维亚《政治报》发表题为《让铁杆友谊之光照亮中塞合作之路》的署名文章,我们从文章中读懂了中塞铁杆友谊的深刻内涵。此前,我十分荣幸参与了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首届中塞文化交流论坛,全程参与了会务筹备、人员接待、基础翻译等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提升了自身专业水平,锻炼了统筹协调能力,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以及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希望未来我和我的同学们能发扬光大中塞铁杆友谊,让中塞友好薪火相传。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匈牙利语专业教师马晓璇说,习近平主席在《匈牙利民族报》发表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中匈建交75周年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等领域合作结出的累累硕果,也看到了两国合作谋求更大发展的新前景。作为一名匈牙利语专业教师,我倍受鼓舞,倍感振奋。语言承载着历史与文化,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承担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让更多学生感受到中匈两个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交相辉映,为深化两国人文交流合作贡献绵薄之力。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匈牙利语专业学生孟庆睿说,作为匈牙利语专业学生,看到75年来,中匈坚持做肝胆相照的好朋友、合作共赢的好伙伴、互学互鉴的好朋友,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学好专业知识,促进两国人文交流,为将中匈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向新的高度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心和热情。
(内容审核/冯鹏 窦文彤 顾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