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中国文化概论1 高级斯瓦希里语1——天外第三批市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推介

来源:教务处 国际教育学院 亚非语学院 发布时间:2024-05-21 阅读量:21



中国文化概论1

课程类型:线下课程

课程简介:

1.课程建设理念

课程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元素,尤其是将新中国成立75年中国文化取得的建设成就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依据“在知识传播中注重价值引领,在文化实践中体认核心价值观”的原则,强化课程知识体系中的价值引导和价值内化,做好思政育人。

2.课程内容以及运行应用

重塑课程目标,实现立德树人。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实现“课程启智,思政铸魂”为目标,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创新课程内容,满足多样需求。课程内容切近学生学情与社会现实,与时俱进地融入中国文化的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与最新的建设成就,体现出科学性、时代性与开放性。此外,本课程在天津外国语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开设了线上课程《中国文化概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加强多元互动,激发探究意识。课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激发学生互动兴趣;为学生创设师生互动环节,引领学生进行沉浸式学习;为学生创设生生互动活动,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在多元互动的前提下构建高效的中国文化概论1课堂。

完善课程评价,提升培养质量。将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课堂分组讨论、阶段性课堂总结报告、线上学习情况、期末测评等综合计入总成绩之中,形成过程性评价、特质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联动评价体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特色与创新

1.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课程思政。

课程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注重将育人的价值引领内生为课程教学内涵,做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基于“学生关注热点”,注重挖掘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相结合,将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等润物无声地植入授课中;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通过开展主题团日、文艺展演、教师讲座、学生论坛等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时代律动,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发挥示范作用,推动资源共享。

发挥课程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2023年以来,依托智慧树平台,天津外国语大学与内蒙古民族大学共建、共享、共用高质量教学资源,两次同步开展《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携手同上一堂课,为西部地区“同步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助力了内蒙古民族大学的人才培养,后续将继续开展“慕课西行”活动。

3.实现多元融合,提升培养质量。

坚持科研教学融合育人,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教师在科研教学融合中成长,学生也能从科研教学融合中受益,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科研教学融合育人。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引入线上课程的课前预习环节,使用线上课程导学,课中采用BOPPPS模式(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六个环节),课后采用总结性评价,学习效果明显提高。把知识讲授、思政教育相融合,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课程团队简介:

周和军,博士,教授,在《宗教学研究》《当代修辞学》《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教研教改论文30余篇,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

赵川兵,博士,教授,在《中国语文》《语言科学》《励耘语言学刊》等刊物上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0余篇,负责撰写中国文化概论1教案、整体教学设计。

王志英,博士,教授,在《汉语学习》《学术探索》《励耘语言学刊》等刊物上发表教研教改论文20余篇,负责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牛尚鹏,博士,副教授,在《宗教学研究》《南开语言学刊》《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教研教改论文30余篇,负责课程的答疑。

高级斯瓦希里语1

课程类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课程简介:

1.课程建设理念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名词的分类、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用法、动词词尾变化规则、连词和介词的区别、感叹词的发音和使用场合、复合时态的用法等语法知识;识记课文生词、词组、谚语等语言知识;了解课文主题相关背景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

能力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基本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观点表述能力、拓展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跨文化能力。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浓厚的中国情怀和广阔的国际视野、端正的学术态度、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担当时代重任,致力于深化中非友好合作。

课程设计上采用混合式教学设计:线下教学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教学团队积极关注学术发展动态,及时将相关成果引入课程,不断充实教学资料,完善教学设计。线上教学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课程主讲教师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翻转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线上线下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衔接,教学模块相互补充,教学体系共同构建,教学效果协同达成。

2.课程内容

课程教学资源包括PPT课件、线上课程视频、课文音频、相关学术文献资料等。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的《新编斯瓦希里语3》和《新编斯瓦希里语4》。课程使用的线上学习视频为2021年本校自建并上线学银在线平台的《高级斯瓦希里语》慕课,每节线上课程均分为课文、单词、语法、课外延展、练习五部分。线上视频总时长360分钟,课程资源总数70个,测验和作业的习题总数126道,课外学习资料(非视频资源)总数43个。

3.运行应用

课程在超星学习通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SPOC教学两期,每期课程17周,总计136学时,周课时8节,其中线下6节,线上2节。2019级和2021级学习该课程的本校斯瓦希里语专业学生共计23人。

课程2021年8月上线学银在线平台,面向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共享,截至目前已运行7个教学周期,累计选课人数近百人;2022年8月上线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目前已运行5个教学周期,累计选课人数三百余人。

主要开课平台:

学银在线平台:

https://www.xueyinonline.com/detail/240688491

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

https://moocs.unipus.cn/course/3939

课程特色与创新:

1.课程特色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课程团队以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为导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改革。授课模式由传统的线下授课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面授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丰富外语教学活动,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内容;线上SPOC课程,使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更加充分,师生交流更加密切,生生互动更加活跃,答疑辅导更有针对性。

2.课程创新

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开展基于产出导向的教育;教学形式丰富多样,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互补;课程思政深度融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外语人才。

课程团队简介:

骆元媛,副教授,亚非语学院教学副院长,主持建设《高级斯瓦希里语》慕课,承担2019级和2021级《高级斯瓦希里语1》课程的线上教学工作。

周丽,讲师,亚非语学院斯瓦希里语专业负责人,参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斯瓦希里语语法>课程为例》(2021年)。承担2019级《高级斯瓦希里语1》课程的线下教学工作。

吴震环,讲师,亚非语学院斯瓦希里语专业教师,主持校级教改项目《斯瓦希里语阅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2021年)。在该课程中承担2019级和2021级《高级斯瓦希里语1》课程的线上、线下教学工作。

(内容审核/冯鹏 窦文彤 王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