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榜样】进取之我——王文斐、国际教育学院“一见如故”团队

来源:校团委 发布时间:2024-05-24 阅读量:6



以青春的名义------思想在激荡中迸发新的火花,理想在探索中绽放无限可能。你们不仅是对技术的创新,更是对专业的提升,以外语加复合去拼搏,以智慧和勇气去浇灌,让创新的果实挂满天外枝头。

精进不息,以求真知灼见

大家好,我是求索荣誉学院2022级金融学(商务英语)专业的王文斐。在高中的时候我是一名理科生,对计算机很感兴趣。进入大学后,在学习金融国际化相关课程时,我了解到世界所遭遇的环境危机和经济损失,真切地为森林大火、极端气候等灾难后的家破人亡感到痛心。我想,如果我可以对环境变化进行大致预测,是不是就能尽量减少其带来的损失呢?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开始行动,想运用数学建模来探寻解决方案,但是在这之前我根本不了解建模是什么,甚至连怎么样去开展研究、具体的论文书写格式都不知道。于是我只能凭借着高中计算机奥赛的基础自学数学建模,经历了无数个泡在“b站大学”的夜晚,又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错与挑战,从小心翼翼地涉足未知领域,到能够游刃有余地构建出完整的大型模型,从手中寥寥无几的手绘思维导图,到不断探索研究,最终形成了基于碳固存模型下的森林管理预测的学术论文,发表在MMACS2023期刊上。

我热爱国际化项目的创新氛围,在天外的环境中逐渐找到自己的节奏,又参加了韩国顺天乡大学举办的Da-DREAM研究项目,将中国高校文化与元宇宙概念创新结合,促进中韩的跨文化交流。

“一见如故”

打造中国文化国际朋友圈

我是国际教育学院“一见如故”团队代表张雯姬,大家可能都知道近些年国际上出现了中文热,但事实上,国际中文教育尤其是文化教育才刚刚起步,远没有英文教育一样成熟,还有很多不足和空白。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两年前,我和我的初创团队在课堂上接触到了老师设计的故宫课程,学习到了特色鲜明的中国文化教学新方式;而在和留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却发现短暂的课程过后,他们没有一个平台能够练习和扩展课上内容。于是我们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打造一个让国内外留学生更好地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我们几位同学一拍即合,经过无数次的探讨、设计,终于在2022年3月,我们的第一个公众号“一见如故clicked”和大家见面了。紧接着,我们又建立了同名的小程序,上架故宫人物、建筑、文物等多主题、分层级的故宫文化课程板块,为留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后学习的平台和渠道。

2022年6月,项目获批了国家级的大创项目。之后的一年里,我们不断研究完善项目,2023年8月,我们又参加了第九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最终获得了天津市金奖。在收获肯定后,我们团队继续扩展,多个年级多个专业的成员融入进来,让“一见如故”的教育形式更加多样。我们注册运营了多个国内外视频账号,让真正学习过故宫课程的留学生出镜,充当文化传播的中间人,打出我们的品牌,扩大我们的传播范围。

从2022年1月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一见如故”一点点创新突破。虽然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我们都一一克服了,因为团队成员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让中文之声在世界舞台上回响。

(内容审核/冯鹏 窦文彤 臧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