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学生代表,勉励他们学好中文、了解中国,为促进中阿友好贡献力量。5月28日,天津外国语大学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给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学生代表复信”精神座谈交流会。天外师生备受鼓舞、热烈讨论,在座谈会上纷纷表示要以习近平主席的复信精神为指引,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工作、学习,为推动中阿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 孙倩
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一员,对习近平主席的指示感到兴奋。我认为阿联酋的国际中文教育是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教育合作的尝试,是贯彻“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行动。作为学校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排头兵,国际教育学院将认真学习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精神,将指示落到实处,为国际中文教育贡献力量。
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高嘉勇
当前全球中文学习需求激增,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中国友好的国家将增加对中文学习的热情。国际教育学院应抓住机遇,全力塑造“留学天津”品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亚非语学院院长 朵宸颉
纵观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交往历史,不难看出中阿之间的频繁交流不仅是政治与经济上的交流,也是中阿两种文明之间的对话。习近平主席复信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学生代表令我感触很深,生动体现了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向往,也是中国与阿联酋等广大阿拉伯国家关系飞速发展的缩影。亚非语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发挥学科和专业特长,身体力行,不断促进中外交流互鉴成果产出,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外交流友好使者,为助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与人文交流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 行玉华
“百校项目”是阿联酋中文教学的亮丽品牌,五年来,作为增进两国教育文化交流的民心工程,“百校项目”推动阿联酋中文教学驶入“快车道”。我校能加入到此次重大项目中,我们倍感激动和鼓舞。今后我们将结合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深入了解阿联酋社会对中文教育的需求,打造“留学天外”品牌,做优“中文+职业技能”培养模式,鼓励中文教育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为中阿人文交流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培养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 刘斌斌
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主席给阿联酋中文教学学生代表的回信。回信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我们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回信明确表达了对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的关注和肯定,体现了中国对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视,也展现了中文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一名外事干部,很高兴成为国际交流工作的设计者、参与者和践行者,我会结合学校实际,打造特色项目,高质量做好学校外事工作,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 黄冰晶
作为项目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参与了本次“汉语桥”阿联酋“百校中文项目”春令营的组织接待筹备工作,和参与项目接待的同事们在读到习近平主席的复信后都备受鼓舞。阿联酋学生们信中表达的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满满的喜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欣喜和自豪。回信中希望阿联酋与中国的青少年能够交流交心、互学互鉴,为开创中阿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力量。这也是我们汉教人的事业和使命:促进文明互学互鉴,搭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未来,我和同事们也会以习近平主席的复信精神为激励,努力推动我校的国际中文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专家与交流办公室主任 胡娜
习近平主席的复信令人欢欣鼓舞,我很荣幸受学校委派承担了部分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交流团组的对接和服务工作。作为项目的全程参与者和服务者,我倍感自豪与荣幸。阿联酋青少年在中国期间学习体验了中国武术、传统篆刻、国画技艺等,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期间还与中学生们进行了足球友谊赛等,中阿友谊的种子深植在每个青少年心里。今后我将继续立足本职岗位,为搭建更多校际交流、中外友好交流的桥梁作贡献。青少年代表着中阿友好关系的未来,相信中阿友谊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亚非语学院教师 张馨元
近十年来,中阿关系进入了新时代,尤其是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2022年首届中阿峰会的成功举办,都见证了中阿友好关系的深入发展。我国与阿联酋建交于1984年,至今已40年。此次的来信与复信架起了中阿之间友谊、理解与合作的桥梁。我们作为阿拉伯语习得者和教育者,也在满怀热爱地学习阿拉伯语,了解阿拉伯文化,致力于搭建中阿文明交流互鉴之桥。相信中阿关系将取得更大发展,中阿文化也将实现美美与共。
亚非语学院教师 周明
复信既体现了阿拉伯朋友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又体现了我国对包括阿联酋在内的广大阿拉伯国家关系情谊的高度重视。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双方领导人的引领下,中阿交流合作的光明前景会愈加广阔。作为一名阿拉伯语专业的教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尽职守,积极承担国家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我国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阿拉伯语言文化的了解,培养更多优秀的中阿文明交流的友好使者,为“一带一路”建设、中阿文明交流互鉴和中阿关系的持续友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师 韩芳
作为西班牙语系教师和即将赴任哥伦比亚塔德奥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我身上有双重的使命。在天外的课堂上,我向学生教授西班牙语知识和西语国家文化。在“汉语桥”和“新汉学”项目中,我向哥伦比亚学生介绍中文和中国文化。习近平主席的复信中说,青少年是中外友好关系的未来。这对于我们的学生培养无疑是一种启示:我们应该利用语言优势,将学生培养成能通过对方语言与对方国家青年互学互鉴、友好交流的具有开放和包容心态的新时代国际化人才,为建立“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出贡献。
国际教育学院教师 祁淑玲
作为一名多年奋战在汉教一线的教师,我倍感兴奋,备受鼓舞。一是激动与自豪: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独具魅力,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去主动了解中国、向往中华文化时,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国际中文教育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先头兵,她犹如蓬勃而起的朝阳势必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是责任与担当:语言学习是文明互鉴的开始,中文教师被誉为民间的交流使者,在中外沟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新时代的汉教人肩负重任,应该时刻思考如何才能提质增效,保证课堂教学学时短、学有成,为中外友好交流进一步贡献力量。
国际中文教育专职教师 李雁同
五年前,“百校项目”启动,为中文在阿联酋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并开启了文化理解的新门户。看到阿联酋学生热情学习中文,探索中国文化,我感到自豪。我坚信教育能培养出能够进行跨文化对话的小使者,为世界多元和谐播下友谊的种子。未来,我将继续提升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文化使者。
国际中文教育专职教师 赵林江
作为一名孔子学院专职教师,亲身经历了孔子学院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所作的贡献。2007年我第一次作为孔子学教师到达印度尼西亚从事中文教学和文化推广工作,与当地人第一次见面,大多数人会问:“你是日本人吗?”我说:“不是。”“你是韩国人吗?”我说:“不是,我是中国人。”而如今,在海外,只要看到亚洲面孔,当地人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中国人。我想,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提升和孔子学院的努力也密切相关。我将以习近平主席给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学生代表的复信精神为指引,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工作,为自己所钟爱的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国际中文教育专职教师 王瑜琴
看到复信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鼓舞。第一、作为孔子学院专职教师,13年来一直从事一线国际中文教育,这些学生就是我们这些年在海外持续不断播撒种子的缩影,他们的进步无一不展示了我们工作的成就。第二、作为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一员,我实地奔赴北京承担这个团组的接待工作并承担课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的激动与热情反馈不仅仅是对于天外此次接待工作的认可,也是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可,更是把友谊的种子根植在心里在现实中的完美范例。接下来,我们将带着习近平主席的叮嘱和祝福继续努力前行,为两国人文交流培养更多的种子,为开创中阿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力量。
国际教育学院埃及留学生 林馨馨
看到这条新闻,我感到非常激动。作为阿拉伯人,我发现这里的阿拉伯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升,这无疑对阿拉伯国家有着巨大的帮助,特别是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埃及等国家的贡献。因此,我作为埃及人,希望成为连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桥梁和使者。我希望能让更多的阿拉伯人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并鼓励他们学习中文。
国际教育学院埃及留学生 徐昊阳
看到这个新闻以后,我非常感动,我发现中国人对我们阿拉伯国家的认同在增加。现在,我们阿拉伯的学生学习中文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我希望他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很努力、很认真地学习中文, 并将所学到的知识、文化带回自己的国家,与我们国家学习中文的人分享,助力两国之间的交流。
亚非语学院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宗玉恒
在认真学习复信内容,阅读中小学代表写的信件后,我感受到阿联酋学子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热情。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去年我有幸获得了教授沙特学生学习中文的机会,深感中文教师的不易,对他们非常敬佩。语言能力的不足促使我选择研二出国留学,去了解语言对象国的人文历史,提升自己的语言技能。我会把握这个机会,在外期间去了解当地文化,分享中国文化,增进双方人民相互理解交流。
亚非语学院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郑昊楠
在我来这里之前,我从没有跟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过,仅仅是在社交媒体上诸如hellotalk这样的软件上跟他们说过话。来到这个学校之后我看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们在这里和睦地生活学习。在上周六的国际文化节活动中,大家一起分享各自的文化,玩得很是开心。我切身地感受到,文化交流是打破隔阂最好的工具,我相信中文教育在阿拉伯国家未来一定会不断发展壮大。
亚非语学院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杨立博
看完习近平主席的复信,我的脑海里闪现出的第一个画面就是我跟阿联酋友人在微信上聊天的场景。偶然的机会,我俩聊到了购物,我给他分享了中国的拼多多,他看到上面的价格后非常吃惊对我说:“这真的太不可思议了,我要去中国,我要学中文,我要把中国的好东西全带到我们阿联酋来,我还要去中国读研究生。”我想这只是中阿友好交流的一个缩影。对于我们阿语学习者来说,我们应该在习近平主席回信精神和一个又一个中阿友好交流的缩影的激励下,学好专业语言,深耕中国文化,做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亚非语学院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史丰瑞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载体,学习彼此语言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文交流。作为阿语人,要时刻铭记自己的时代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量变产生质变,能为创新对外话语体系、推动新世界秩序的产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高级翻译学院阿拉伯语笔译专业研究生 涂龙凤
学习了习近平主席复信的内容后,我感受到了阿联酋学子学习中文的热情高涨。作为一名阿语学子,我与阿联酋学子一样,在学习了阿拉伯语之后,深切感受到了这门语言的魅力,也想亲眼看看广袤的阿拉伯大地,去感受他们文化背后的风土人情,这带给我极大的学习动力,同时坚定了我向阿拉伯友人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我将为此继续努力深耕翻译实践,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
高级翻译学院阿拉伯语笔译专业研究生 李昊轩
了解到参加“百校项目”的学生有不少是小学生,看到他们那么早就开始学习中文,对我是一个极大的震撼,同时也是一种鞭策。作为一名研究生,要学习的内容应该更深刻,主动了解阿拉伯国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愿景,进一步推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开展深入交流合作,加深文化交流互鉴。
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 姜淇
我大三时被学院选拔赴韩国顺天乡大学孔子学院进行一个学期的交换,同时担任实习中文教师,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韩国学生觉得学习中文会让自己的前途更加光明。有学生说之后想来中国留学,有学生说之后想来中国当导游、在中国定居,他们都想为中韩友好关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我将不忘作为汉教人和天外人的初心,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深化中外文化交流贡献青春力量。
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 梁璨
看到视频中的和我年龄相仿的伙伴们学习印刷、做风筝、画国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由衷地感到开心和骄傲。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育的本科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去到阿联酋任教,实地感受当地文化,同时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内容审核/冯鹏 窦文彤 张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