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校友崔紫雲:“雲”舞敦煌,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潮起来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4-07-29 阅读量:56


在天津这座古今交融的都市里,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如同一座时空隧道,将古老的敦煌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引领观众踏上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其中,一位特别的传承者以其独特的舞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她,就是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2008级英语(翻译)专业优秀校友,崔紫雲。


一、缘起敦煌,以舞传情

2023年,时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精心策划了一场名为“发现敦煌”的敦煌艺术情景式特展。在这场展览中,一个名为“鼓面舞者”的沉浸式拍照打卡点成为了观众争相体验的热门项目。游客们站在或坐在鼓上,试图模仿千年敦煌画卷的神韵。

“我一直对敦煌文化怀有深厚的敬仰之情。”崔紫雲在接受采访时说,“馆长很支持我们在工作中发挥特长,结合当下年轻人的喜好,创新展览形式,我就想结合自己的舞蹈特长做一个视频,让观众沉浸式地感受敦煌艺术的魅力。”

视频中,崔紫雲虽然身着常服的,甚至带着工牌,但在敦煌风格背景的映衬下,却显得格外优雅松弛。她在鼓面上轻盈起舞,20s内便展现了8种惟妙惟肖的敦煌手姿教学,每一个动作都仿佛穿越了时空,将观众带回了那个辉煌灿烂的敦煌时代。

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扬子晚报

河南卫视视频号


这段视频一经博物馆的官方账号发出,便被数十家媒体转载,火爆全网,新华每日电讯、扬子晚报等媒体先后对崔紫雲进行了专访,收获了无数关注和好评。

二、舞动古今,传承文脉

崔紫雲的舞姿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不仅在于其精湛的技艺,更在于她对敦煌文化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在采访中,她谈到了自己对敦煌文化的独特见解。

“敦煌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汇聚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作为“大漠里的美术馆”,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南区存有壁画的492个洞窟,几乎每个洞窟都有舞蹈形象。崔紫雲说,“作为展览的工作人员,我们都肩负传播敦煌文化的责任,我希望通过自身引导让更多的人走近敦煌文化、了解敦煌文化,感受到它的多元性和独特魅力。”

三、舞艺精进,源于热爱

谈及自己的舞蹈之路,崔紫雲显得既感慨又自豪。自小与舞蹈结缘,小学时作为兴趣爱好便打下了扎实的功底,中学时学业繁忙也没有减少她对舞蹈的热情。即使曾经两次受伤,膝盖受损,也不能影响她对舞蹈的热爱和执着。


上大学后,崔紫雲主动报名加入了天外民舞社,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快乐。她时常牺牲午休和周末的时间,与社员们一起排练,汗水浸湿了衣衫,仍乐在其中。在这里,崔紫雲不仅学习了各种民族舞蹈的精髓,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共同探讨每一个动作细节,感受每一段旋律的意蕴,分享每一次演出后热烈的欢呼和掌声。

她深知,舞蹈不仅是她的爱好,更是她传递文化、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将带着在民舞社的温馨回忆,继续在舞蹈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四、跨界融合,外语助力文化传播

大学期间,崔紫雲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培养了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让她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深入理解并尊重每一种文化的独特价值,为她日后的文化传承传播之路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参与夏季达沃斯论坛志愿

参与夏季达沃斯论坛志愿


准备展览讲解词的过程中,她了解到大英博物馆藏有并展示了百余幅高清敦煌壁画,内心百感交集,便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丰富解说词,希望把这段历史和遗失的珍宝讲述给更多的人听。

手势舞走红网络之后,崔紫雲更加坚定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一次偶然间的尝试,能得到大家的喜欢,我受宠若惊。希望更多人可以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我也会和同事们一起,借助科技的力量,继续讲好文物故事。”未来,崔紫雲计划通过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提升自身英语水平,以便更准确地传达敦煌文化的精髓和内涵,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将敦煌的辉煌历史和独特艺术传递给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英语是我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崔紫雲说,“希望有一天,我能够自信地用英语向全世界讲述敦煌的传奇故事。”

后记:

崔紫雲发挥自身所学与特长优势,身体力行地传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敦煌的故事,跨过西域的飞沙,循着丝路的驼铃声,缓缓从厚重的历史中走来,让古老的华夏文明真正活起来,火起来,潮起来。在天外60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崔紫雲也录制了一个短视频来表达对母校的祝福。


(素材/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 内容审核/冯鹏 窦文彤 顾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