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9日至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本市教育系统引发热烈反响。广大干部、教师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天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沈江:
天津工业大学将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通结合起来。深化拓展“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做好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以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绩效和分类评级评价体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一支德业双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天工力量”。
天津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颜华:
作为医学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天津医科大学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坚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医学创新能力,高起点谋划学校“十五五”事业发展规划,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大力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健康中国作出新的贡献!
武清区教育局局长刘洪生:
我们将持续开展“最美教师”选树宣传活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树立教师成长发展标杆,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教师队伍,筑牢高品质教育强区坚实底盘。特别是启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工作,以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为轴线,在优化师资管理、完善培养体系、落实保障措施三个层面进行布局规划。尤其注重教育数字化赋能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全区师资培养效能和深度,激发内生动力,展现教书育人新作为。
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旭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作为从事经济学研究的教师和高校管理的基层干部,我们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贯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优化学科布局,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天津外国语大学教师工作部部长张涛:
我们要引导全校广大教师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严守师德师风底线,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时代新人;要适应人工智能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把握“多语种+专业”深度融合的新趋势,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深入推进教师分类评价改革,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家对外传播能力建设贡献天外智慧。
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实验小学校长丁立群:
作为一名校长、一个教师队伍的管理者和领头雁,我深感责任在肩。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第一资源。教师要洞察世界的风云变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教师要熟悉社会的发展现状,体会人民的苦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学习榜样的品质和精神;教师更要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更好地教书育人。
天津市第三中学党委书记刘扬: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教育强国、民族复兴、立德树人、扎根中国、铸魂强师、创新驱动、以人民为中心……一连串的字眼彰显的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殷切关怀与关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育人的使命,是做知识的灯塔,做灵魂的匠人,做求变的开荒者,做坚守的传承者。一生可见一班,一班可知一校,一校可牵千万人。前进的路上,且忠且勤,且进且扬,我们必将不负嘱托,踏出足音。
天津市东堤头中学校长李洪莲:
作为今年被评选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边远农村校代表,我们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优化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打开培养思路,创新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名优特教师的引领作用,打造“党建+引导”下的“东中讲坛”品牌活动,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素。
东丽区第二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张子梅: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深受鼓舞,倍感责任重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
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学前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非常荣幸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砥砺前行,发挥示范幼儿园的辐射作用,在推进构建幼有优育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上下足功夫,办好人民满意的幼儿教育。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23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贾天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让我深刻感受到国家对教育、对教师的深切关怀与高度重视。这不仅是对教师辛勤付出的认可,更是对学生未来成长的坚实保障。作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我深知“技术、能力”是我们的“必修课”。我将用实际行动继续践行“德技并修、知行合一”,传承弘扬工匠精神,怀揣梦想与热情,用坚实的脚印踏出时代的步伐,让青春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热情绽放。
新闻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