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网络大思政】场馆里的“思政课” 触摸津派文化历史脉搏

来源:津门网络大思政 发布时间:2025-04-01 阅读量:10

“同学们,请记住,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是‘百年中国看天津’的见证者,更是无数仁人志士探索国家出路的试验场。今天,请让我们从这里的一字一物来感受历史的余温,拥抱敢为天下先的天津吧。”

3月29日、30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博物馆的展厅里,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场馆里的思政课:触摸津派文化历史脉搏”实践教学活动,青年教师张乃什正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授近代天津历史变迁。


场馆里的思政课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的重要论述,落实市教委、市文物局开展“背包里的大思政课”工作要求,引导广大学生品味津派文化品牌,感受天津城市魅力,服务天津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面向2024级滨海校区全体学生开展了本次校馆联动的实践教学活动。



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教研室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索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不仅引导学生借助天津机器局、北洋大学、小站、觉悟社、周邓纪念馆、张园、北方局旧址以及解放桥等勾画中国近代史上的“天津坐标”,把珍贵的文物史料转化为生动丰富的“纲要”课教学参考资料,也注重引导学生从近代天津变迁中把握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构建起“时空隧道”教学矩阵,从而让“纲要”课既有“津味”,又有“鲜味”。



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特邀请学工队伍中理论功底扎实、教学能力过硬的教师,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探索“大思政课”建设新模式。



“从前我对滨海新区的印象更多停留在现代化港口与工业的符号上,但今日走进滨海新区博物馆,跟随老师的讲解探寻历史脉络,我发现这座城市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展柜中斑驳的船锚、泛黄的老照片与详实的史料记载,把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上的‘近代工业崛起’化为生动的实践课堂。我不仅读懂了天津作为北方开放窗口的峥嵘岁月,更感受到历史与当下的血脉相连。唯有将课堂理论扎根于历史现场,才能让知识真正‘活’起来,才能更好地书写讲好属于我们这一代的中国故事!”国际商学院学生齐婉琴说。


 

一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按照“八个相统一”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打造以“堂网室馆包”为组成部分的教学改革。坚持挖掘天津历史文化资源,在课堂教学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场馆”“背包”等载体,推动城市魅力与文化内涵交相辉映,引导学生动起来,在拉近与历史的距离过程中学思践悟。今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将继续以获批市级教学团队建设为契机,坚持实践导向,发挥课程辐射作用,努力为学校“大思政课”体系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新闻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RhEVvi2Eynkasdopf2bl5A

(网页编辑/王梓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