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天津外国语大学语润北疆·星火助乡实践团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推普暑期实践

来源:中华经典诵读工程 发布时间:2025-07-31 阅读量:10

        普通话是沟通的桥梁,更是乡村振兴的纽带。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推广通用语言文字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天津外国语大学“语润北疆·星火助乡”实践团深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来诺日镇,面向牧民和青少年开展普通话推广与教育帮扶活动。该实践团已入选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路队。


        普通话进牧区:让沟通无障碍,让文化共交融

        7月12日,实践团首站来到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区,这里不仅拥有独特的沙地云杉林景观,更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地。调研发现,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当地牧民与外地游客的接触日益频繁,但语言障碍成为制约交流的重要因素。为此,实践团特别设计了“普通话+蒙语”的双语教学模式。

       团队成员向牧民讲解了国家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以及讲好普通话在旅游服务、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针对牧民最常遇到的“指路问询”“特产介绍”“餐饮服务”等场景,团队成员和牧民们轮流扮演游客和讲解员,在模拟对话中练习普通话。团队成员用蒙语辅助普通话教学,现场示范如何用普通话介绍草原文化、解答游客问题,帮助牧民们下载了“语博”APP,手把手指导使用方法,让普通话学习融入生活。实践团还建立了微信群,将持续为牧民提供线上辅导,确保语言学习的常态化。一位参与学习的牧民感慨:“以前接待游客时总怕说不清楚,现在学会了简单普通话,沟通都变得更自信了!”

团队成员向牧民讲解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童声朗朗润草原:推普进家庭,助学助成长

        7月13日,团队成员走进牧民家中,为孩子们带去知识与欢乐。针对暑假作业中的难点,团队成员耐心讲解、指导语文写作,引导孩子们逐步构建语言表达框架,帮助他们巩固知识。为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团队精心设计了“拼音大闯关”“古诗接龙”等互动游戏。在欢笑声中,孩子们通过卡片配对、情景对话等方式巩固拼音知识,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当读到《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的诗句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拍手朗诵。团队成员用普通话生动讲述了《狼图腾》《敖包相会》等草原传说和童话故事,勾勒出了一幅幅神秘而又美好的草原画面,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通过结合动画短片、绘本插图的形式,孩子们在语言学习中传递文化温度。一个小女孩紧紧拉着团队成员的手,满是憧憬地说:“哥哥姐姐讲的故事真好听,我以后一定要用普通话把我们的草原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团队成员指导孩子们语文写作

  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进行拼音游戏

        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不仅是日常交流的基本工具,更是连接广袤草原与现代文明的重要文化纽带。接下来,实践团将继续以“助力乡村经济”和“推进文化教育”为切入点,深入克什克腾旗基层牧区,用双脚丈量草原的每一寸土地,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让标准普通话成为牧民打开新世界的钥匙,让青春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中绽放绚丽之花,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实践团与参与学习的孩子们合影

新闻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QGVBVSDvmNF_EXEBWXP1Zw

(网页编辑/金倍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