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由中国外文局、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中国翻译协会、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天津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国翻译技术大赛颁奖典礼暨国际传播与翻译技术素养提升百校行特别活动在天津举办。本次活动是将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精神落实到语言服务与技术创新领域的具体实践。中国外文局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岸明,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周红蕾在颁奖典礼致辞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玉龙,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副主任、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闵令超,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飞,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鹏,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党委书记郭芃,以及第三届全国翻译技术大赛获奖选手参加颁奖典礼。嘉宾致辞环节由天津外国语大学原校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陈法春主持。来自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局)、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单位的200余名专家、翻译技术学习者、爱好者线下参会,线上观看人数超1万。
高岸明致辞
高岸明指出,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翻译和国际传播工作中的应用逐步深化,如何依托技术应用和融合协作赋能国家翻译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他强调,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翻译行业要锚定技术坐标、促进教育转型、加强伦理建设,持续加强新技术在翻译和国际传播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合力构建人机协同的翻译实践新模式,推动实现人机共享、人机共创、人机共荣的翻译行业新生态。
周红蕾致辞
周红蕾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以不可逆转之势重塑全球发展格局,以大数据、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更在推动翻译行业从“人工主导”向“人机协同”的范式转型,让跨语言沟通的效率与广度实现历史性突破。她强调,翻译事业的创新发展,国际传播能力的不断提升,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携手并进,培养一批能与智能技术协同共进、在国际传播事业中担当大任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是我们共同的教育目标。
陈法春主持致辞环节
黄玉龙介绍大赛情况
闵令超宣读获奖名单
高岸明为一等奖获奖代表颁奖
周红蕾、黄玉龙为二等奖获奖代表颁奖
陈法春、闵令超为三等奖获奖代表颁奖
冯鹏、郭芃为优秀奖获奖代表颁奖
王飞主持颁奖典礼
各赛道获奖代表发言
颁奖典礼上,黄玉龙介绍了第三届全国翻译技术大赛情况,闵令超宣读了获奖名单,与会领导嘉宾为获奖选手代表颁奖,各赛道获奖代表分享获奖体会。颁奖典礼由王飞主持。
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任文、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翻译系主任陶友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崔启亮、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王华树、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王少爽分别以《口译技术在中国学界的接受度历时对比研究》《同声传译人机协作新范式:自动语音识别(ASR)与自动语音翻译(AST)技术的应用及启示》《人工智能时代翻译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教学:内容与模式》《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智能时代人机协同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审思》为题作主旨报告。本环节分别由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周薇、华云鹏主持。
任文表示,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大语言模型等技术对口译实践与教学产生巨大影响。她总结并分析了学界对口译技术的相关论述,同时对相关研究开展提出建议。张爱玲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正重塑口译实践范式,但自动语音识别(ASR)、自动语音翻译(AST)等技术在稳定性方面仍面临挑战。在此情况下,译员应夯实同传基本功,提升技术素养,确立“以人为主、技术为辅”的协作理念,实现技术赋能与译员能力互补融合。陶友兰分析了当前翻译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趋势,探讨了如何通过跨学科路径设计和实施翻译人才培养方案,以应对技术发展新挑战,并提出了整合多学科资源的创新型培养模式设想。崔启亮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翻译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的重构影响,探讨了项目驱动式教学、校企合作的案例化教学及跨学科融合等教学模式,并提出了翻译技术课程应涵盖的核心知识体系。王华树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教育,分析了全球翻译教育面临的数字鸿沟与算法偏见等挑战,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以及困境,并展望了未来翻译专业教育发展创新路径。王少爽表示,人机协同翻译成为行业常态,对译者主体性提出全新挑战。他强调,在人机协同翻译环境下,译者主体性应基于“人为本的人工智能”理念,通过发展智能翻译素养实现重构与升华。
周薇、华云鹏主持主旨报告
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环节,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曹达钦、华云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姜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王巍巍、天津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翻译实验室主任朱华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与翻译行业融合创新、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翻译从业者技术素养提升等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与会嘉宾合影
第三届全国翻译技术大赛于今年4月在2025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大模型驱动的翻译技术新变革”专题交流活动上正式启动。本届大赛包含译后编辑能力、提示词和智能体设计、翻译技术教学、机器翻译引擎等四条赛道,旨在助力数智时代复合型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加速机器翻译引擎迭代升级。本届赛事围绕“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要求,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与教学,共吸引近400所高校、机构、企业的近3000名翻译技术爱好者和学习者参赛,有效推动构建“人机交互、协同增效”的翻译与技术融合发展新生态,为助力新时代翻译行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字/通讯员 孙竞 摄影/记者 韩飞 马莉 吴敏 编审/蒋天皓 内容审核/冯鹏 窦文彤 郭芃)
(网页编辑/张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