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上合】学习强国报道天津外国语大学翻译团队服务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回眸: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全文转载如下:
语言是桥梁,跨越鸿沟,勾连起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这一国际盛会上,319名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师生,将11种语言化作纽带,于每一个关键环节传递中国之声,成为峰会背后一道不可或缺的“语言基础设施”。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让天津这座城市迎来高光时刻,天外的师生们也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展现了这所外语特色高校的专业水准和报国志气。日前,记者走进天津外国语大学,聆听了天外师生分享此次在大国外交的第一线用语言搭桥的精彩瞬间。
教师何琳:外交一线沟通的“润滑剂”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期间,何琳服务巴基斯坦外宾团组,主要为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的接待提供翻译服务,是大国外交第一线的亲身参与者。回忆此次峰会,何琳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发生在安保对接会上。
中巴安保团队对接会上,临时需要翻译服务,何琳当即主动上前,逐字逐句梳理工作流程,清晰传递双方的任务分工与需求,更细致阐释突发状况的应对策略。当巴方负责人充满感激地说“没有您的协助,我们无法高效完成对接”,当外交部、公安部领导投来肯定的目光时,何琳深刻感受到:“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者,更是保障合作的‘润滑剂’。”
当大家用精准的语言展现中国安保的可靠、物流的高效,当外方因天外师生的服务而频频点赞,何琳真切感受到:“翻译不仅是职业,更是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中国魅力的窗口。我们口中的语言,承载着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民族自信的使命。”
教师马涛:让“风筝魏”惊艳国际贵宾
此次上合组织天津峰会,马涛在非遗展示翻译工作组,主要负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魏”的展示翻译,从历史渊源到制作工艺,从手绘图案到放飞体验,根据上合国际贵宾在现场的兴趣点进行灵活准确的传译。
他为马来西亚总理夫人阿兹莎流畅讲解了“风筝魏”工艺。总理夫人兴致盎然,对非遗伴手礼爱不释手,当即表示要将这份具有中国文化意义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小孙女,并主动邀请马涛合影留念,场面温馨感人。
央视《大国外交最前线》节目主持人将话筒递给马涛,邀请他为亚美尼亚总理夫人阿科皮扬讲解“风筝魏”。夫人接连提出多个问题,例如:“风筝的结构是怎样的?”“蝴蝶风筝是用什么材质制作的?”马涛以流利的英语为她介绍了“风筝魏”竹骨绢面、榫卯结构、拆展自如、手工彩绘的特点,彰显其非凡的艺术文化价值。马涛说,此次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新时代天外人应主动成为非遗的“解码者”与“转译者”,在全球化浪潮中守护文化多样性,让世界听见中国非遗、天津非遗的当代回响。
研究生范明智:天津历史文化的推介者
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新闻中心的展览展示区志愿服务中,研究生范明智所在小组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宾进行了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他们对天津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的浓厚兴趣。许多外宾特别关注由天津外国语大学教师参与翻译的多语种外宣书籍,这些作品不仅成为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也生动展现了天外在跨文化传播与翻译领域的深厚实力。
俄罗斯媒体代表团对由天外教师翻译的《天津概览》(英文版)及《天津传》(俄语版)表现出浓厚兴趣。范明智所在小组向代表团热情介绍了这两本书的编写背景与内容特色,并特别说明,《天津传》这部作品从历史沿革、人文风貌、城市精神等多个层面,深入刻画了天津的过去与现在。俄媒记者们尤为赞赏书中丰富的历史记录与详实数据,认为这些材料为了解天津这座文化名城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通过这些著作,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天津的城市魅力与发展历程。
峰会期间与各国来宾的互动,让范明智深刻体会到外宣书籍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也更加自豪于天津外国语大学在跨文化翻译与地方外宣中作出的贡献。这段经历让他倍感使命光荣,激励自己继续以专业能力和热情服务,助力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教师尹佳:峰会验证人才培养成效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期间,尹佳作为非遗文化展示翻译工作组成员,全程配合郑氏漆器非遗传承人完成项目英语翻译、讲解、互动体验等工作,确保非遗技艺的精准传译与沉浸式展示。
在郑氏漆器展区,诸多国际贵宾被深深吸引并驻足流连。他们不仅兴致盎然地观赏展品,更亲身参与互动体验,尤其对中国大漆文化的悠久历史展现出浓厚兴趣。在向国际友人介绍郑氏漆器时,尹佳特别注重文化传播的准确性与体验的易操作性。针对“犀皮漆”这一传统工艺,考虑到外国宾客可能对名称产生理解偏差,她通过深入研究,发现采用“菠萝漆”(pineapple lacquer)这一国际通行的译法,既阐明了工艺特征又避免了文化隔阂。这种兼顾文化准确性与实践可行性的传播方式,有效提升了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
此次峰会,尹佳深刻体悟到国际传播的本质是文化的“转译”与“再生”。作为一名研究与讲授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高校教师,这次经历让她将博士阶段中央文献对外翻译领域深耕的内容与对外传播的教学实践探索结合起来,也充分验证了天津外国语大学着力进行外语特色“复合型”“实战性”人才培养的成效。
(网页编辑/金倍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