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天山流金彩,莽莽昆仑尽欢颜。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新疆70年的辉煌成就,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感恩奋进、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大力支援的结果。
在天津外国语大学2025年赴疆实习支教团中,日语学院的马熙然与英语学院的马毓聪的家人为我们讲述了《“父母的话”薪火永续》的故事。他们用真挚的语言,传递着父辈精神的炽热与光辉;他们以坚定的选择,回应着家人的温暖、学校的支持、祖国的号召。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段故事。
黑土地上的“第一任老师”,在匮乏里种出希望
马熙然的姥姥年轻时作为知识青年,奔赴黑龙江饶河县建三江24团2营15连。那时的连队,条件艰苦到连饭菜和油都成了稀缺品,更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当连队决定为孩子们组建临时学校时,马熙然的姥姥成为了这里的第一任老师。
开学那天,教室里只有10几个孩子,年龄从几岁到十几岁不等,挤在一起,从一年级学起。全班只有一套数学和语文课本,连一支粉笔都要省着用。但马熙然的姥姥没有退缩,她把自己的字典带到课堂,那本被翻得卷边的字典,成了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窗口”,让文字不再只是课本上的符号。姥姥还特意让家人往连队邮寄报纸。每当绿色的邮包送到,孩子们都会围着报纸叽叽喳喳,用指尖小心翼翼划过铅字,眼里满是对外面世界的渴望——那几张薄薄的报纸,成了她能给孩子们最珍贵的“课外读物”。
到了第二年,学生渐渐多了,连队又派来两位新老师。三位老师凑在一起,第一件事就是想给孩子们办点“大事”:她们一起筹备了国旗,没有旗杆就用木头代替,每周一的清晨,看着五星红旗在操场上升起,孩子们都挺直腰杆,眼神里满是庄重;后来又想组建少先队,可当时根本买不到现成的队旗和红领巾,姥姥便带着其他老师和当地居民,找出家里珍藏的红布,一针一线地缝制队旗,用碎布拼接红领巾,指尖的温度缝进了每一寸布料里。当孩子们系着崭新的红领巾,举起小拳头宣誓时,脸上的笑容比秋日的阳光还要灿烂。自那以后,孩子们像变了个模样——上课坐得更端正,回答问题更积极,就连参加连队劳动,也比以往更卖力。
姥姥后来常说,那段日子苦是真的苦,但每次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她在黑土地上种下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希望的种子,悄悄照亮了一届届孩子的求学路。
昆仑山下的“西语老师”,用热爱点燃少年梦
时隔半个多世纪,马熙然的表姐,天津外国语大学2022级西班牙语专业的学生李喜静,沿着姥姥的“足迹”,踏上了支教的路。在2024年9月,她背着装满书籍和教具的行李,从渤海之滨出发,跨越四千公里的距离,抵达和田地区于田县,开启了支教生活。
刚接手信息科技课时,李喜静就遇到了不小的难题——课本上的“二进制”“流程图”对她来说格外陌生,第一次备课到深夜,看着满屏的专业术语,她甚至有点慌:“我真的能教好孩子们吗?”直到上课那天,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塞给她一张纸条,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老师,你别紧张,我们会认真听的”,周围的孩子也围着她露出纯真的笑脸。那一刻,李喜静心里的不安瞬间消散,只剩下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想要教好孩子们的决心。
在支教中,李喜静慢慢地发现了孩子们共同的爱好:足球。有的孩子在纸条上写“想成为中国C罗”,有的孩子说“梦想是加入国家足球队”。李喜静想起远在西班牙留学的同学邢帅华,便拜托他录制当地的球赛视频。当她在课堂上播放马德里竞技俱乐部的比赛片段,给孩子们讲足球文化时,教室里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孩子们还缠着她学西班牙语,想亲口跟“华子哥哥”说谢谢。
如今李喜静已回到天津,仍常和孩子们视频通话,屏幕里的他们会分享最近的学习情况。李喜静总说:“这段支教经历里,我收获的温暖和成长,远比我付出的多。”
一家三口的同向而行,心系家国的接续奋斗
有一种浪漫,是一家人的并肩作战;有一种责任,是全家人的同心守护。9月,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召开,马毓聪一家三口,虽然岗位不同,责任各异,却都在同一条战线上坚守:父亲守护安全底线,母亲绘制城市风貌,女儿贡献青春力量。他们是三条“平行线”,却在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的时空中汇聚成同一个坐标——“让世界看到一个安全、温暖、自信的天津”。
马毓聪的父亲是一名天津市公安局的刑警,在峰会期间承担安保工作,每一项工作的安全预案,都要经过反复推敲。
“安保工作只有一个标准——零差错。”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为了这份“零”,他习惯了昼夜颠倒,习惯了在会议室和警戒线之间来回穿梭。任务越临近,他的步伐越坚定。近一月的聚少离多,妻子和女儿只能通过电话关心一句:“注意安全。”可他总是简短地回答:“放心。”然后便匆匆投入到下一轮演练。对于家人,他有太多愧疚;对于岗位,他却只有一个念头——确保万无一失。
马毓聪的母亲是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的一名工程师。从今年3月份起,她便全身心投入迎宾馆及市内重点街区的整体提升改造工程中。图纸一稿又一稿,修改到深夜已成常态,而真正的考验,还在施工阶段。在工地上,她几乎成了“常驻人员”。头上戴着厚重的安全帽,手里拿着画满标记的图纸,一次次穿梭在脚手架之间。工人遇到问题时,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俯下身子对照着图纸比划,甚至亲自量尺。“每一面墙、每一盏灯,都是城市的门面。”她常对同事说。经过无数日夜的坚守,改造工程最终高质量完成。当嘉宾们走进焕然一新的迎宾馆、漫步在整洁有序的街区时,看见的是精致与大气,而背后,是她与团队默默的坚守与付出。
马毓聪是天外的一名学生志愿者。在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期间,她加入了翻译组,承担起迎宾晚宴的现场支持与公共标识英文规范整改的任务。彩排现场,她与团队一道反复确认台词与礼仪流程,有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尽管腿脚酸痛,但她始终咬牙坚持,她知道,这些点滴努力最终都会化为完美呈现。与此同时,她还和其他志愿者、老师们走访市区重点点位,确保公共英文标识准确得体。她每天的步数总是轻松破万,汗水浸透了志愿服,可她却笑着说:“能用专业知识为城市服务,这是最有意义的一课。”
马毓聪的父母以心系家国、爱国如家的精神培养女儿。在马毓聪奔赴和田地区于田县支教之际,父亲将自己的援疆梦和援疆情怀托付给了女儿,嘱咐她要用青年的担当,书写支教的新篇,将父辈的精神,传播到边疆的沃土,发光发热,为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母亲送上了自己对女儿支教的大力支持和期盼,希望她为新疆的孩子们带去温暖和力量,祝福她满载收获,平安顺利,凯旋而归!
在天外2025年赴疆实习支教团中,32名师生奔赴于田县的背后,是32个家庭和更多亲人、挚友的支持和关怀,他们都在用实际行动,为新疆的教育事业增添力量。支教团接过支援边疆建设的“接力棒”,让父辈精神薪火永续,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部分素材/央广网 文字/马熙然 周思杨 顾洋 摄录/王宇晨 陈冠宁 剪辑/顾洋 内容审核/冯鹏 窦文彤 焦宁)
(网页编辑/张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