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举办“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学术论坛

来源:英语学院 发布时间:2025-09-20 阅读量:17


为推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深入发展,探讨其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激发师生的学术思考与研究热情。9月18日,英语学院在大江厅承办“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学术论坛。浙江大学吴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应邀作主旨报告,论坛由英语学院院长刘宏伟主持,我校相关方向师生80余人参会。



吴笛结合自身经验,系统阐述了有关高层次社科项目申报的思考与建议。他指出,选题既要体现研究兴趣,也要兼顾现实问题意识,能够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需要。他强调,研究者应善于发现自身潜力,将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个人成长紧密结合。在项目设计与论证方面,他提出要保证形式规范、逻辑严谨,目标明确,研究思路清晰,内容充实且富有创新性。同时,他提到,学者们要重视扎实的研究基础与合理的团队配置,可以组建多语种研究人员团队,加强高质量论文与专著的积累。



刘建军从现实需要出发,探讨了外国文学教学的新路径。他认为,教师应将专业与时代紧密联系,回应现实问题和社会关切。他提出,教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分析挖掘英语国家的价值观与国民性,从而深化学生对文本与现实问题关联的理解,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评价体系创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能动性。在学术层面,他主张突破僵化的传统解读,鼓励从日常生活感受中发现问题,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新阐释探讨人文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冲突。他风趣幽默的演讲风格引发了大家对于现实问题与文学教学之间关联的更多思考。



朱振武聚焦外国文学研究的话语自觉问题,他呼吁学者们应当具备平视思维与文化自觉。他指出,研究应体现研究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价值判断和独立见解,而非盲目追随西方话语。在“世界文学”的概念讨论中,他提出了多项质问,强调文学研究应尊重多样性,避免单一视角。他结合非洲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例证,深入解析了非洲文学的去殖民性、流散性和混杂性,强调其独特审美价值及文明互鉴的意义。最后,他提出中国非洲文学学的形成路径,呼吁学界坚持学术自信与创新。


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教师就项目申报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向三位专家请教,得到专家耐心细致的解答,现场气氛热烈而轻松。


此次论坛学术氛围浓厚,内容丰富,三位教授的精彩报告不仅展现了其在各自研究领域的深度思考和前沿成果,更通过严谨的学术方法与深刻的社会关怀,将理论深度与现实观照有机统一,为与会师生拓展了学术视野,拓宽了研究思路,对推动学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讯员/王怡然 编审/蒋天皓 内容审核/冯鹏 窦文彤 刘海燕)

(网页编辑/张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