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栏目别名}

  • 2023-10-17
    10月14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我校通识教育学院承办的汉语桥“赏经典古装剧 学中国文化”线上团组交流项目顺利开营。副校长余江教授出席开营仪式,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张占奇,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济军,副院长尚春瑞、副院长杨旸,以及教师代表和来自6个国家,30多个城市的150名学员相聚云端,一同开启了初秋的学习之旅。开幕式由项目负责人、通识教育学院教师刘颖主持。 金秋十月 共叙情谊 余江代表学校向参加此次交流活动的教师和学生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对外汉语教学以及交流工作,并表示语言能消融隔阂,文化能直击心灵,情谊能跨越万里。希望大家能够来到中国,使“汉语桥”真正成为推动不同文明交融互鉴的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 授课教师代表刘哲表示,教师团队精心为大家准备了许多有趣的话题和活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项目教师是大家课上的老师,也是大家课下的朋友。一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相信这一周一定会成为大家的一段美好回忆。 助教团队献上了一份暖心的礼物------《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一声声“大家好”饱含着对来自世界各地学员的热烈欢迎。他们表示,相识无
  • 2023-10-16
    10月13日,由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坦桑尼亚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办的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暨第五届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年会前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举办。我校副校长余江教授作为全国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联席理事长受邀出席会议,并作题为“国际传播与区域国别学------以国际中文教育为例”的主旨发言。余江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国际传播、区域国别学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标志性事件进行了详细梳理,由此引发区域国别学之于国际传播、国际中文教育与区域国别学,以及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国际传播等关系的思考与探讨。他指出,国际传播、区域国别学、国际中文教育三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的关联,可以相互补充、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对于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一伟大工程而言,区域国别学主要具有方法论意义,国际中文教育则具有典型实践价值。会后,余江应邀接受中国传媒大学特别采访,就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培养区域国别人才;从国际传播到区域国别学,研究范式应进行哪
  • 2023-10-16
    近日,《支部生活》杂志刊发我校李名梁教授文章《发挥天津优势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文章指出,天津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是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陆海交汇的支撑点。天津拥有三条亚欧大陆桥过境通道,在推进我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 路”中具有显著优势和桥头堡作用。全文如下:2013 年,我国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天津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是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陆海交汇的支撑点。天津拥有三条亚欧大陆桥过境通道,在推进我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显著优势和桥头堡作用。 一、大力发挥天津的港口与区位优势 天津地处京津冀、环渤海地区,是“一带一路”中“陆丝路”东端与“海丝路”北端的交汇点。天津拥有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港口------—天津港。天津港是沿海港口功能比较全的港口之一,是北方国际航运核心 区。在共建“一带一路”中,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用好天津港战略资源和“硬 核”优势。 天津港处于亚欧大陆桥头堡的位置,承担着天津对外贸易“走出去”的重要任务。据统计,天津港拥有集装
  • 2023-10-15
    为加强学校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工作,促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10月13日,校党委书记周红蕾深入国内合作与校友联络处开展调研。周红蕾充分肯定了国内合作与校友联络处近年来在拓展基础教育合作办学成效、打造天外教育品牌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特别是疫情期间,排除困难,主动作为,实现了基础教育合作办学规模稳步提升,为促进天津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周红蕾就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一是要继续发挥教育集团整体作战优势,统筹协调资源配置,突出外语特色,进一步擦亮“小外”品牌;二是要加强向上级主管部门的汇报和沟通,积极邀请市教科院、市教育学会专家进行专业指导,促进教育集团高质量发展;三是要加大与校内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合作,用好优秀毕业生和校友资源,为教育集团发展添砖加瓦。国内合作与校友联络处负责同志、教育集团总校长刁雅俊同志参加座谈。(内容审核/陈占权 暴士蕊 李鲁宁)
  • 2023-10-15
    为做好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准备工作,10月9日-10日,副校长余江带领各本科教学单位的教学副院长进行了两校区各学院间的互查互访。互查互访过程中,各位院长仔细翻看自评报告、教学档案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材料,相互借鉴经验,取长补短。互查互访结束后,大家进行了交流分享。余江强调,各学院间的“互查、互看、互比”十分重要,通过此次活动,各单位要清楚自己的亮点与特色,做强优势、突出特色、擦亮亮点。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整理材料,重视自我展示环节的打磨。作为本阶段工作的收尾环节,10月12日下午,12家本科教学单位在莎翁厅召开审核评估工作交流会,副校长余江针对各学院的汇报情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建议,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强调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积极完善自评报告、教学档案、支撑材料和引导材料等;二是要努力做好自我展示,呈现各自的优势与亮点;三是要抓好课堂教学常规运行,进一步完善听课制度;四是要营造好评估氛围,加强宣传。各学院院长分别从迎评准备、学院概况、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教学资源、教师队伍、存在问题及改革措施等十个方面作了汇报。(内容审核/暴士蕊 窦文彤 刘建喜)
  • 2023-10-15
    张璐云 国内合作与校友联络工作处合作办学科科长实岗锻炼单位:附属外国语学校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帮助下,我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在工作中不断强化政治历练,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主动听取意见建议,提升综合能力。期间,我虚心学习,迅速融入,协助附校班子认真落实党委决策部署,认真开展主题教育工作;协助做好巡察整改验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以及附校党委换届的前期筹备;深度参与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一定工作成效,相关做法获得上级主管部门认可。此次锻炼让我对基础教育学校的管理机制、重点工作有了全方位了解,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理解把握;更多地了解到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差异侧重;加深了我对国家统筹推进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解。今后,我会将此次锻炼成果运用于工作实践,协助部门领导不断提升学校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工作的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李云靖 英语学院翻译系教师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实岗锻炼单位: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筹备办公室我这次受学校委派,到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筹备办公室工作,参与会议的筹备工作。这
  • 2023-10-14
    10月12日下午,2023年台湾中华大学“中国近代史实境教学”活动在我校逸夫楼大江厅举行开班仪式。天津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王文忠、联络处处长张全胜,我校副校长李迎迎,台湾中华大学带队教师钟益禾、陈瑞玲出席,校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占奇、市台办相关负责人以及两校学生代表参加开班仪式。会议由校团委书记梁燕主持。 开班仪式上,李迎迎致欢迎辞,对中华大学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对市台办大力支持我校与台湾高校交流合作表示衷心感谢。她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国际化交流成果。希望通过本次交流,加深中华大学师生对内地(大陆)教育发展的了解,期待双方在学生交流、教师互访、联合科研等方面继续深挖合作潜力,携手开创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王文忠在讲话中指出,“中国近代史实境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津台大学生交流交心、互学互鉴的重要平台。他对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希望同学们积极传播中华文化,成为深化两岸交流的使者,勇担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钟益禾在致辞中对天津以及我校多年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我校志愿者的积极参与表示高度肯定。他表示,“中国近代史实境教学”活动已经
  • 2023-10-14
    近日,我校召开2022-2023学年春季学期年轻干部教师实岗锻炼工作总结会。会上,参加实岗锻炼的年轻干部教师进行了交流发言,校党委副书记胡志刚对我校年轻干部培养工作提出了要求。为了进一步激励广大年轻干部教师积极作为,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增强本领,现将参加2022-2023年春季学期实岗锻炼年轻干部教师的工作总结和实践感悟分两期进行展示。 陈鹤阳 图书馆学科服务部主任 实岗锻炼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实岗锻炼是一次难得的成长和历练,我坚持多听、多看、多思考,以历练成长的心态强化学习,以增强本领的目标锤炼能力,在高质高效完成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 党委宣传部工作节奏快、范围广、责任重,我虚心请教,积极融入。期间,我深度参与了校内巡察的专项检查工作,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负责撰写了年度专项调查报告和校史馆改建的调研报告,调研成果为学校改进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现实依据;同时,我积极发挥专业优势,设计了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资料的基础模板,为日后学习资料的印制与分发、检索与阅读提供了便利,帮助提升工作效率。 锻炼有归期,实践无止境。
  • 2023-10-14
    在信息爆炸、搜索引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产物纷至沓来的今天,为帮助学生认识时代变化,提升分辨能力,指引学习方向,“通识大讲堂(第二期)”第三讲,“信息时代的学习之道”分别于10月8日和10日在马场道校区W205和滨海校区BM608顺利举行。主讲人魏巍副教授带领同学们对比了古今社会在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方法上的差异,深入剖析了碎片化学习、短视频、人工智能等给人们带来的利弊,回顾了教育的初衷,强调深度学习、深度思考、长时间专注的重要性,以及弱化知识、强化理解的重要性。讲座引用了大量国学经典原文,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呈现,对比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讲座,同学们认识到了提升个人理解能力比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更重要;认识到了学习时减少杂乱信息的干扰,保持内心安定的重要性;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教人内求以开发本能,与西方文化教人外求,借助外力来提升自我的差异。“通识大讲堂(第二期)”展现出通识教育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将跨界引入知识、将价值引入目标、将开放引入课堂、将实践引入学习的教育理念。近期,“通识大讲堂(第二期)”将继续为全校师生呈现更多精彩讲座,敬请期
  • 2023-10-14
    10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文章《中国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智慧》。文中,我校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强教授接受采访时指出,全球环境治理涵盖的领域非常宽泛,目前正面临诸多困境。中国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贡献了智慧。人民日报海外版全文转载如下:中国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智慧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美国芝加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所近日公布的空气质量寿命指数报告称赞中国在治理污染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从2013年到2021年,全球污染水平略有下降,报告称,这完全归功于中国在治理污染方面取得的成果。”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议和主张,推动各方维护多边共识、聚焦务实行动、加速绿色转型,为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注入信心和力量。“正成为世界重要的环境守护者”9月20日,中国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以下简称《协定》)。该协定主要内容包括海洋遗传资源获取和分享、海洋保护区设立、环境影响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