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栏目别名}

  • 2021-08-24
    近日,“天津外国语大学近5000师生加入中华骨髓库”相关话题登上新浪微博同城热搜榜第1位,截至目前话题阅读量390.5万人次。自2006年起,我校坚持每年组织两次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招募活动。目前全校近5000名教职工、中外学子参与其中,将生命的“种子”留在了中华骨髓库。截至目前,已有15位师生、校友义无反顾地为他人“再造生命”,这种“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流淌在天外师生的血液里,不断创造出新的生命奇迹。热情的网友们纷纷留言“如果被问到是否愿意捐献,我会毫不犹豫甚至还很骄傲地说我愿意”“如有需要,必当尽力”“‘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流淌在天外师生的血液里,不断创造出新的生命奇迹”,评论区满满的正能量。8月17日,《今晚报》专版以《生命的唯一------天津外国语大学近5000师生加入中华骨髓库,15位师生、校友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为题,深度报道了我校国际关系学院马慧兰同学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感人故事。全文转载如下:生命的唯一 ------天津外国语大学近5000师生加入中华骨髓库,15位师生、校友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叫马慧兰,是一位“00后”小姑娘,家乡在甘肃省临夏州,
  • 2021-08-17
    近日,校领导一行检查校园施工进度和开学前准备情况,慰问看望暑假期间坚守岗位的教职员工,并为他们送上防暑降温慰问品。校办公室等有关人员陪同。在滨海校区,校领导检查保卫处假期校门管控、“双码联查”落实情况;在食堂、超市,实地查看食堂交接改造及超市、水果店假期改造入驻情况;在宿舍,资产处“新床换旧床”工程、后勤处宿舍暖气改造、空调调试、卫生间升级等工作已进入尾声。在五大道校区,由办公室、后勤处、资产处、网信办牵头的办公用房调整已进入第三阶段,英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通识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已完成搬迁,马克思主义学院改造工程收尾,进入搬迁阶段;第六宿舍楼改造正按计划进行施工,各项工程进展顺利,做到电通、网通、人心通,具备随时开学的条件。校领导深入各部门,教工部、学工部健康监测工作坚持有序开展;招生就业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继续教育学院暑期招生工作顺利完成。 校党委书记殷奇强调,要确保施工安全,保障工程保质按时完成,抓好工程建设廉政风险防控;把为师生办实事贯彻到假期工作中,把师生满意度作为衡量工程验收的标尺;要严格校门管理,做好校园防疫工作,把疫情隔离到校门外,夺取疫情防控和民生工程
  • 2021-08-14
    8月11日上午,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资助的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研修项目(韩国国民大学线上项目)正式开课。该项目由国际传媒学院承办。该项目学员来自我校的友好校韩国国民大学,都是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为了让学员了解中国正在实施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数字中国”建设与分享经济,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该项目以“数字中国”为主题设置课程模块。孔艳等老师提前与韩国的学校沟通,针对学员水平和特点备课,注重提升学生汉语听、说、读、写的技能,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亲切活泼的讲课风格赢得学员的喜爱。同时,课程内容注重实用性,向学生介绍今天中国人的智慧生活,如何在网上点外卖、网约车、预订酒店、使用共享单车等,以及让学生熟悉中国的网络学习资源,提高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来华旅行、学习、工作提供心理准备和参考,也更了解可敬、可亲、可爱的中国。韩国学员课后反馈,天外的老师很棒,教学质量高,被老师们甜美的声音、积极热情的教学风格所打动。“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线上汉语项目是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在“互联网+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发展趋势及全球疫情
  • 2021-08-14
    8月9日,光明网-理论频道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红运教授、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工程师王妃老师文章《加强应急管理智能化,筑牢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之盾》。文章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阶段,尤其近日,河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郑州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一些河流出现超警水位,个别水库溃坝,部分铁路停运、航班取消,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汛形势十分严峻。针对于此,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灾害隐患巡查排险,加强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提高降雨、台风、山洪、泥石流等预警预报水平,加大交通疏导力度,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的要求,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精准防控风险水平,让抢险效率更高、遭遇损失更小,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撑。加强应急管理智能化,筑牢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之盾作者:杨红运(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基地研究员)、王 妃(天津外国语大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工
  • 2021-08-14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精神,更好地阐释和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世界意义,从天津视角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进一步做好天津对外宣传工作,8月11日,天津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举办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精神研讨会,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栾建章出席会议并讲话。我校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王铭玉教授、亚非语学院院长朵宸颉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红运教授受邀参加研讨会,并做了交流发言。研讨会上,王铭玉教授作了题为《构建对外话语体系需要关注的八大要素》的发言,他指出,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更好地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我们应该关注身份、问题、概念、价值、功能、学理、传播和权力等要素。朵宸颉教授做了题为《提升天津在阿拉伯世界国际传播力的几点思考》的发言,她指出,增强天津的国际传播力,需要发挥“人文先行”的优势,着重在“以文会友,求同存异”、“对接需求,主动作为”以及“加强合作,外宣助力”等方面着手。杨红运教授做了
  • 2021-08-14
    8月10日上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血细胞分离室,我校国际传媒学院杨润菁同学为一名1岁的血液病患儿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天津市第281例、学校第15例、国际传媒学院第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杨润菁的一个好朋友在读高中的时候因为白血病去世,“我看不见了,但是很感谢你来看我。如果有机会,希望你将来能够加入中华骨髓库,救救我的病友。”朋友的离去让她消沉了很久,但是朋友留下的话语时时激励她,让她不放弃。2019年,杨润菁考入我校国际传媒学院,学习喜爱的动画专业。刚入学,她就报名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今年6月,经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天津管理中心初筛,她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得知自己配型成功的消息,杨润菁立即表示同意捐献。8月6日,在学院辅导员的陪同下,杨润菁入住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开始为捐献做准备。尽管在前一天,杨润菁的爷爷因病去世,而她还是选择为了那个未曾谋面的患者,坚持按时入院。8月10日下午,国际传媒学院相关负责人一行前往医院接杨润菁出院回家,并进行慰问。学院党委书记孙雪颖详细询问了杨润菁的身体状况,叮嘱她要注意休息,高度赞扬了她为救助患者勇于奉献、大爱无私的善举,并为她颁发
  • 2021-08-14
    小鹰会议现场中俄师生共话“友谊”围棋体验制作灯笼体验为做好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简称“语合中心”)委托我校承办的俄罗斯“小鹰”全俄儿童中心项目,当地时间7月30日,在“国际友谊日”设立十周年之际,我校与“小鹰”全俄儿童中心联合举办了线上“友谊”主题讨论会和中国文化体验课等活动。我校伏师大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宁怀颖老师携志愿者教师与来自俄罗斯、德国的23名中学生一同参加了此次线上活动。讨论会以生动多元的互动模式展开。双方师生讨论对“友谊”一词的理解、分享交友故事、介绍各自文化中友谊的象征物和“友谊”主题的文艺作品等。中俄双方师生畅所欲言,就“如何理解 ‘友谊’”这一话题展开了联想词讨论。学生们用“互助、支持、信赖、忠诚、氧气、共同性、相互理解”等词语简洁明晰地表达了对友谊的认知与感悟。中方志愿者教师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中国文化里象征友谊的中国结、大熊猫、鸽子树、常春藤、荷花等意象,演唱了歌手周华健的代表作《朋友》,介绍了“不定的环境中不变的友谊”这一歌曲主题。俄方学生德米特里与玛拉尔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诗歌《友谊是馈赠》《关于友谊的独白》。美好的诗词与歌曲让人不禁想起此刻陪伴在自己身边
  • 2021-08-08
    8月6日上午10点,学校通过腾讯会议召开了2021年“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线上项目申报暨外籍和港澳台师生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副校长李迎迎出席会议,12个教学学院党组织书记、院长,分管外事工作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处长张占奇主持。李迎迎在讲话中要求,各学院要高度重视“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线上项目申报工作,结合学院师资情况和办学优势,围绕增进中外青少年对双方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外语言教育交流的主题,设计特色项目,用特色项目吸引更多留学生参与项目学习,同时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提交申报材料,争取申报并获批更多的项目。学院之间要加强互动交流,联合开展线上项目招生、培养,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针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李迎迎强调,各学院要高度重视外籍师生、港澳台师生疫情防控工作,按照市教育两委和学校防控指挥部的要求,切实落实当前一系列强化防控措施,确保外籍师生、港澳台师生的安全健康。要将当前疫情形势和防控要求传达给每一名外籍师生、港澳台师生,引导其主动遵守属地防控规定,督促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要继续加大
  • 2021-08-05
    石宝江教授为我校教师讲授军事理论课为提升我校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的授课质量,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防教育,8月3日上午,学工部特邀武警指挥学院石宝江教授为学工队伍进行了军事理论授课专题讲座,学工部负责人及全体辅导员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参加培训。讲座开始前,学工部负责人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武装部建设及国防教育开展情况,强调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军事理论教学工作,不断为授课教师搭建平台交流学习;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把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有效融入军事理论课教学中,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向石宝江专程来校讲座表示衷心感谢,希望全体辅导员珍惜本次讲座机会,汲取有益经验,不断提升军事理论课授课质量,夯实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为国家的强军事业做出积极贡献。讲座围绕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和教学评估四个重要环节进行讲授,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紧贴授课实际,列举大量实例。石宝江强调,要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后反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授课形式;要加强系统和全员培训,制定激励政策,吸纳更多教师参与到军事理论授课中来。他鼓励授课教师加强理论研究,用高水平科研成果促进授课质量的提升。讲座最后,石宝江为老师们答疑解惑
  • 2021-08-02
    7月22日-26日,由京津冀MTI教育联盟主办,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三届“中译外”暑期研修班于线上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外语专业师生、翻译从业人员以及翻译爱好者60余人参加此次培训。 举办此次暑期研修班,旨在响应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翻译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在2020年突发的全球性新冠疫情中,更加凸显了培养一批能够讲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翻译人才的重要性。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亦离不开高水平的翻译人才。此外,随着翻译行业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剧,尤其是人工智能及大数据进一步融入翻译行业,人与技术的关系逐渐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本次暑期研修班贴合上述时代背景,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课程安排,共邀请到来自中国外文局、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共8位专家,围绕中央文献外译、中华文化外译、口笔译研究与科研方法、语言服务行业研究、翻译技术等板块,为参训学员带来了一场高层次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