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部动态
{栏目别名}

  • 2021-04-30
    邵颖琦、陈道霞、丁佳玉组成的代表队获得团体赛二等奖 邵颖琦获得个人赛二等 奖 丁瑞林、杨瑾瑜、徐一鑫组成的代表队获得团体赛三等奖我校师生参加2021年全国非洲语言教学研讨会4月24日,我校斯瓦希里语系主任骆元媛、斯语专业教师吴震环、豪萨语专业教师刘丽及斯瓦希里语专业18名学生应邀参加2021年全国非洲语言教学研讨会暨首届中国高校非洲语言学科竞赛。此次会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高校和媒体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 斯瓦希里语系主任骆元媛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改革创新特色发展”为题做主旨发言,她详细阐述了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总结了我校斯语专业现阶段取得的成绩,并对未来的发展做了规划和展望。 斯语专业教师吴震环着眼微观,探讨了斯瓦希里语阅读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和方法。 当天下午,首届中国高校非洲语言学科竞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逸夫楼举行。我校选手在比赛中展现了天外学子的风采,既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严谨学术态度,又不失少年人的意气风发、
  • 2021-04-28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及《天津外国语大学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试行)》,进一步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4月21日,国际传媒学院特邀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海呐教授为全体教职工带来了题为“破解课程思政之惑,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专题讲座。讲座从课程思政的特点、课程思政是什么、课程思政的原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五个环节”、教师要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参加讲座的教师带来了启发,开拓了大家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新思路。此次专题讲座旨在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提升我院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为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各项任务打好坚实基础。
  • 2021-04-28
    特藏文献扫描志愿服务进行时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滨海校区第一批抢救特藏文献志愿者主题党日活动方案在学校党委的号召下,时值我校滨海校区图书馆抢救特藏文献志愿服务启动之际,国际商学院党委号召学院全体教师党员率先垂范,积极参与到抢救特藏文献志愿服务工作中,传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真正做到“为师亦为范”,带动更多滨海校区师生为抢救特藏文献尽一份力,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党员良好风貌,以实干彰显风采。4月12日—4月23日两周时间里,国际商学院共有40余名党员及教师报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达50余小时。作为滨海校区第一批特藏文献扫描志愿者,老师们通过专业书刊扫描仪将一页页承载着历史痕迹的古籍特藏进行扫描,精准地还原其原貌,并以电子文件形式有效保存古籍文献。活动中,触碰着泛黄的书页,老师们纷纷感叹道: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能够参与其中感到非常荣幸和光荣,珍惜书籍,尤其经典书籍、特藏书籍,这些都是我们知识的源泉。大家表示,作为党员,更应该通过多读历史读经典,不断提高政治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图书扫描工作后,教师党员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铿锵的誓词,坚定的承诺,让每一位党员教
  • 2021-04-26
    4月21日,由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国立社会师范大学主办的“语言学、翻译学和语言教学法中的语言现象”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形式举办,我校俄语学科带头人姜雅明教授携19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应邀参加。会议由俄罗斯著名语言学家、伏尔加格勒国立师范大学教授奥莉佳·列奥多维奇主持,参会人员达520余人。姜雅明以“中国七大方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为题作主旨发言,从发音、词汇、句式等层面举例介绍中国地方方言的特点,并详细阐述了中国方言文化的内涵,受到与会专家及其线上受众的广泛好评。分组讨论环节,我校19名硕士博士研究生逐一做交流发言,报告主题丰富多样,分别从中国的婚姻文化、阴阳文化、方言文化、饮食文化等不同方面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丰盈发同学的发言内容和良好的俄语表达赢得了国内外师生的一致认可。大家纷纷表示参加本次国际学术会议受益匪浅,为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前沿、提高研究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一贯重视研究生培养工作,通过举办讲座、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多路径推进研究生与国内外一流学者、名导师的教学科研交流,开拓研究生思路和视野,扎实推进学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
  • 2021-04-26
    2020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学院领导的周密部署以及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丰硕成果,6个项目获批校级教学与改革研究项目思政专项,13门专业课程入选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为表彰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落地,作为学院“课程思政月”的重点活动,近期,学院组织召开两场分享交流会,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及全院教师参加,会议由副院长刘全主持。在教改项目课程思政专项交流会上,德语系胡峰、法语系巫春峰、意大利语系赵石薇、葡萄牙语系卢亚伟、匈牙利语专业王炳霖等五位教师,分别从课程建设基本情况、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教育教学特色、预期建设成果等方面,分享了各自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并强调要因课制宜,充分依托线上教学平台与技术手段,为课程思政提供空间、创设情景、提供助力并做好思政教育与专业理论和知识有机融合,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新理念、新模式。在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交流会上,俄语系王晨、德语系李永村、西班牙语系关睿、芬兰语专业王烁和林天一、波兰语专业巩宁波、捷克语专业孙乐月、保加利亚语专业王诗盈、希腊语专业秦玥等九位老师,分别
  • 2021-04-26
    国际传媒学院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代表合影 国际传媒学院马兰州院长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签署共建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联席秘书长邓绍根教授赠书 1944年工商学院校刊资料记载,刘豁轩先生:广告学教授;南开大学学士;前天津《益世报》社长;燕京大学教授兼新闻系主任 与会师生合影 4月22日,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教授率师生30人到我校访问,并与国际传媒学院签署学院共建协议。同时,为追忆与两校发展密切相关的民国著名报人、新闻教育家刘豁轩先生的贡献,举办“学史寻根------刘豁轩史料报告会”,两校师生代表6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根据韩立新的考证,前《益世报》社长兼总编辑刘豁轩在1944-1945、1947-1948年间曾在天津工商学院任广告学、新闻学教授,这一观点将我校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历史上溯了近60年。 报告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联席秘书长邓绍根教授讲述了刘豁轩扎根本土、“量体裁衣”,将办报经验与新闻学术相结合,推进燕京大学新闻教育的历史,这段经历也
  • 2021-04-26
    4月21日上午,国际教育学院举办天津学而思专场招聘会。本次活动是学院就业服务月系列活动之一,也是一次针对性强的就业观主题教育活动。为了组织好本次专场招聘会,学院专访了学而思培优天津分校,就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就业实习基地搭建、举行就业专场招聘会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学而思天津分校初中学科总负责人王斌,天津分校选培部负责人张青苗,国际教育学院2018届校友、学而思天津分校高级教师杨雪,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孙倩,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杨翊,团委书记赵双共同参加了专场招聘会,现场吸引了学院研究生、本科生七十余人。孙倩首先对天津学而思为本次招聘会提供的职位及就业指导表示感谢。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就业形势及国内中小学教育改革即将对教育培训类产业带来的影响,结合自身在韩国的教学生活经验,孙倩为同学们细致深入分析了教培行业未来良好的发展态势,鼓励大家要放宽眼界进行多重选择,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切实根据自身情况和国家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王斌为同学们介绍了学而思的发展历程和企业文化,详细说明了本次招聘计划,指出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逐一回答了同学们关心的薪资、岗位、上升机制、企业福利等问题。杨雪和在校
  • 2021-04-23
    4月20日下午,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周民权教授应邀做客我校“研究生培养与质量提升”专题系列学术讲座,以“社会性别定型视阈下的俄汉成语对比研究”为题,与俄语学科教师和研究生进行线上学术交流和分享。讲座由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史亚军教授主持,俄语学科带头人姜雅明教授作总结点评,俄语学科教师和研究生60余人参加本次讲座。史亚军对周民权应邀为我校师生开展学术讲座表示诚挚感谢。他指出,从社会性别视角开展俄汉成语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场学术盛宴无论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对研究生的学习和论文写作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指导意义。周民权从成语与社会性别定型、俄汉成语中的社会性别非对称性问题、俄汉成语的形象和语义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从语义层面、价值评价标准层面、词序和数量层面深入分析社会性别特点。讲座深入浅出,观点新颖独特,理论与实践并重,讲解详细生动,语料丰富有趣,讲座过程贯穿鲜活实例,让在场师生受益匪浅。姜雅明分享了聆听报告的心得体会,她指出,周民权教授的讲座从社会性别定型概念解读出发,运用鲜活的语料和案例,通过形象和语义两个层面的对应以及不对应分析,阐释了俄汉成语中的社会性别定型总体特征,
  • 2021-04-23
    为增强师生知校、爱校、荣校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4月21日下午,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以“知史爱校 凝心聚力”为主题,组织师生参观了坐落在马场道校区内的北疆博物院。北疆博物院最初被称为“天津黄河白河博物馆”,由法国人桑志华于1914年开始筹建,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大家怀着景仰、求知、探秘的心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仔细观摩了每一件藏品,其中,披毛犀、野驴骨架及河套人牙等珍稀标本和桑志华留下的珍贵历史照片,给大家留下来深刻印象。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使人流连忘返,展品背后积淀深厚的故事则令人获益匪浅。在展室的最后,大家欣喜地发现了“天津外国语大学历史沿革图”,它记录了学校的沧桑变化,展示了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辉煌的发展成就。参观结束后,师生们意犹未尽,不仅对科学家们严谨务实的工作精神表示敬佩,更进一步加深了爱党爱国爱校情怀,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使大家倍感肩头责任之重大。党员教师纷纷表示,要立足当下、务求实效、砥砺前行,紧紧围绕校院中心工作,发挥继续教育工作职能,助力学校综合改革和全面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 2021-04-21
    为了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让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组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于4月举办了“语言对象国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实践教学活动,积极推进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以达到学理论、悟思想的目的。 参赛团队紧紧围绕海外主流媒体、国外知名专家学者聚焦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梦”“脱贫攻坚”“新冠肺炎疫情”等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研究,深入分析了他们对相关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背后的原因,并提出有关对策。日语学院学生以《朝日新闻》为例,研究了日本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梳理了该媒体从最初所持的轻视、怀疑、消极、警惕的态度到积极态势的转变过程,并分析了原因。英语学院学生对比巴基斯坦、印度、英国主流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与评价,通过对现有材料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实践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参与本次实践教学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认知和理解,提高了自身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