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栏目别名}

  • 2021-10-14
    10月12日下午,我校在滨海校区主楼会议室举办2021-2022学年滨海校区校领导茶叙会,副校长程国毅,校办公室、滨海校区管委会、后勤管理处、学生处和校团委相关负责人与来自滨海校区各学院的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一起面对面交流,共话食堂发展。 本期茶叙会围绕同学们近期热切关注的食堂情况开展。与会代表就学生食堂的卫生、菜品种类、用餐时间、教工餐厅改善等方面问题畅所欲言,为滨海校区食堂的改善和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参会师生本着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以主人翁的精神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校领导认真听取每一位代表提出的问题,并逐一做出回复,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全心全意为师生做好服务,解好难题。 程国毅指出,食品安全大于天,责任重于泰山。保障师生饭桌上的安全,“舌尖上的放心”,需要各相关部门牢牢树立责任意识,将责任二字始终“置顶”。他表示,学校坚决维护师生的食品安全权益,相关部门要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增强食品安全监管专业性,切实提高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他强调,保障食品安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保障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加强和改进校园
  • 2021-10-14
    【主持人简介】李忠辉,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韩翻译,中韩翻译史,韩国国别学等。【项目简介】课题名称:中国古代朝鲜语口译员研究项目类别:一般项目预期成果:专著计划完成时间:2024-06-30所在学科:外国文学批准号:21BWW033【研究意义】中国古代朝鲜语口译员的研究仍为断代史或家族史等,较为分散,缺少融贯史学与翻译学的通史类研究。因此,本课题以中国古代朝鲜语口译员为研究对象,内容涵盖从周朝至清朝的我国朝鲜语口译人员,贯穿整个中朝交流史。具体而言,旨在全面系统考证从周朝至清朝的中国古代朝鲜语口译员设置、来源、培养;分析朝鲜语口译员的口译思想、原则、策略、能力与考核监管;阐明朝鲜语口译员在中朝政务、经贸、人文等领域交流中的职责作用等,以期补充完善以中国古代朝鲜语口译员为中心的中朝翻译史构建,促进中朝翻译理论研究与本土化创新,推动国内朝鲜语与中朝MTI等专业翻译史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发展,提升中朝翻译水平与质量,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通讯员/李薇 王双燕 内容审核/暴士蕊 窦文彤 刘宏伟)
  • 2021-10-12
    10月8日下午,我校留学生教学工作会议在莎翁厅顺利召开,副校长李迎迎出席并讲话。教务处、研究生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及各留学生培养单位主要负责人、外事工作负责人及负责留学生的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啜京中主持。李迎迎对国际教育学院和国际商学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全校的留学生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意识;二是统筹留学生教育管理,齐抓共管,扎实推进;三是前置留学生管理工作,科学谋划,做到心中有数。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孙倩介绍了本学期留学生的基本情况、天津市教育两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留学生管理和教育质量的要求和指示,以及天津市出入境管理局严查留学生“三非”违法行为专项整治的相关要求。会上解读了《2021年留学生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方案》,对全校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国际教育学院介绍了自疫情以来为应对疫情特殊时期所采用的一系列创新性教学和管理模式,分享了通过雨课堂等智慧平台实现系统、高效的教学授课经验,以及在留学生管理方面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刘斌斌分享了国际商学院留学生的教学管理经
  • 2021-10-12
    学校举行2021年新教工培训开班仪式校长陈法春为新教工开讲入职“第一课”新教工宣誓新教工郑重签署师德承诺书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外教职工队伍迎来一批新的“生力军”。为做好新教工入职教育,10月7日下午,我校举行新教工“入职第一课”暨2021年新教工入职培训班开班仪式。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法春讲授“入职第一课”,校党委副书记胡志刚主持开班仪式。开班仪式在学校宣传片《天外有冥鸿 意欲歌九霄》中拉开帷幕,新教工从中追寻学校历史足迹,了解学校拼搏进取、改革创新的奋斗历程,感受今朝的快速发展。为“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让天外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全体新教工面向国旗庄严宣誓,铮铮誓言铿锵有力,庄严承诺掷地有声,道出了新教工“不忘初心育桃李,立德树人绽芳华”的决心,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全体新教工郑重签署了《天津市高校教师师德承诺书》,承诺书从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等十个方面约束和规范教师的言行,使新教工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认真履职尽责,努力做一名“四有”好老师。陈法春在讲座中,以校史融入党史,从历史、政治背景的维度,讲述了我国外
  • 2021-10-12
    【主持人简介】王志英,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语言学博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外语学刊、汉语学习、社会科学家等刊物发表CSSCI核心论文10余篇,专著《现代汉语语用否定研究》201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主持完成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现代汉语语用否定研究》(13YJC740105),主持在研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汉语三音节词语的类型和演化研究》(18YJA740052);2017年论文《强化否定构式“小心别VP”》获校级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专著《现代汉语语用否定研究》获校级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项目简介】课题名称:汉语三音节副词词汇化、构式化与标记化研究项目类别:一般项目预期成果:专著计划完成时间:2025-06-30所在学科:语言学批准号:21BYY161【研究意义】以往对副词研究主要集中在单音节和双音节副词上,对三音节副词研究前人还很少涉及,尤其是对其历时演化研究还很薄弱,目前有很多三音节结构已经副词化,并且有的已经构式化或进一步虚化
  • 2021-10-12
    日前,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表彰新一届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的决定》,我校获得”2018-2020年度天津市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这是继获评“第一届天津市文明校园”后,再次获得这一殊荣。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立文明校园建设委员会,在全国文明单位、第一届天津市文明校园创建成果基础上,根据市教育两委《关于评选推荐2018-2020年度天津市文明校园的通知》要求,对照《全国高校文明校园测评细则》,围绕思想道德好、领导班子建设好、教师队伍建设好、校园文化建设好、优美环境建设好、活动阵地建设好等“六个好”的创建标准,全面做好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师生文明素养和校园文明程度,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锻造理想信念的熔炉、弘扬主流价值的高地、涵育文明风尚的沃土。 新一届天津市文明校园荣誉称号的取得,是对学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认可和激励。今后,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天津市全域创建文明城市推动会议精神,以支持配合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为契机,以获评“2021-2023年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为新的起点,引导广
  • 2021-10-08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新专业建设,提高新专业的学位授予质量,根据《市教委关于开展2021年本科新专业评估暨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要求,10月7日下午,我校召开2021年本科新专业自评审核会。副校长余江出席,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亚非语学院、国际传媒学院相关专业负责人,专家评委、教务处参会。会议由教务处副处长席娜主持。 余江强调了召开本次会议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对新专业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此次评估审核范围为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在2018年首次招生的四年制普通本科专业,涉及我校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保加利亚语、罗马尼亚语专业,亚非语学院波斯语专业和国际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他要求,此次接受评估的四个本科新专业进一步对照《天津市高校本科专业建设基本要求(试行)》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主要从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六个方面对新专业建设进行评估自查,相关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新专业建设,通过本次新专业建设评估审核,明确定位,找出差距,适时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亚非语学院、国际传媒学院相关专业负
  • 2021-10-08
    10月7日,我校本学期第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暨创新创业工作总结表彰会在逸夫楼莎翁厅召开。副校长余江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教务处处长刘建喜主持。余江对本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工作的开展和成绩表示充分肯定,同时从找准工作方向、提升育人高度、突破现有瓶颈、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他指出,本次会议既是2020-2021年度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又是2021-2022年度创新创业工作的启动大会,各学院、各部门要形成共识,深刻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总结交流经验,梳理展示好优秀案例和成果,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对开学以来的教学运行工作进行总结,对领导干部进课堂、学校督导等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并对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等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各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教学秘书,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和获奖学生代表、教务处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通讯员/肖娜 内容审核/暴士蕊 窦文彤 刘建喜)
  • 2021-10-08
    10月8日,中国日报网刊载我校党委书记殷奇文章《发挥外语院校优势 服务国家和地方形象的国际传播》。文章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对外宣传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地方形象的国际传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外语院校有一支庞大的外语人才队伍,理应为国家和地方外宣工作多做贡献。文章从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要、发挥高水平外语人才优势、加强理论研究等方面,介绍了天津外国语大学服务国际传播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并就协助做好新时代外宣工作提出四点建议。全文转载如下:发挥外语院校优势 服务国家和地方形象的国际传播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殷奇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这为我们推进国家形象和地方形象的国际传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天津外国语大学作为全国最早设立的8所外国语大学之一,现有61个本科专业,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35个,外语语种3
  • 2021-10-08
    【主持人简介】李晶,高级翻译学院/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学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务、中译外研究。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成员、京津冀MTI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天津市应急外语服务人才库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央文献对外翻译及相关研究,领衔《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的英译工作。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译著10余部。【项目简介】课题名称:中共党史对外译介研究项目类别:一般项目预期成果:专著,译著计划完成时间:2024-10-31所在学科:语言学批准号:21BYY059【研究意义】 建党百年之际,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对外译介,有助于塑造中国共产党良好国际形象,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本课题以负责人和成员亲身参与翻译的多部中共党史著作及其英译本为主要研究语料,借助翻译学和传播学跨学科视角,对中共党史对外译介进行全景式、学理性分析和阐释,探索新时代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