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栏目别名}

  • 2021-03-31
    3月28日,由校团委、教务处主办,高级翻译学院、英语学院、求索荣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承办的2021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校园选拔赛成功落下帷幕。本次大赛于3月11日正式启动,专门成立了由多名英语学科教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设置学院初赛、校级积分赛和决赛三个环节。在承办单位的积极组织下,同学们踊跃报名,共有16支队伍脱颖而出,进入校级积分赛。经过激烈角逐,来自英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的4支队伍进入决赛。校长陈法春出席决赛并致辞。他指出,英语辩论是对语言应用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重检验。本次大赛的举办,为同学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希望天外学子能够在激烈的辩论交锋中加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勇于承担起外语人的使命和责任。决赛中,辩手们围绕辩题“THW stop writing the novel”展开唇枪舌战、思想碰撞。最终,来自英语学院的石佳辰、贺怡冉团队凭借有力的立论陈词、出色的攻辩质询夺得冠军,英语学院牛晨、李品阳团队获得亚军,高级翻译学院荣诗意、尼格尔团队,以及国际关系学院岳昕怡、李可团队并列季军。英语学院牛晨、李品阳、贺煜棋,高级翻译学
  • 2021-03-31
    项目名称:教育大数据驱动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类别:一般项目项目编号:B201006804项目主持人:杨丽娜,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天津市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培育项目负责人。研究方向:智慧教育、个性化学习项目介绍: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教育大数据应用与实践的不断深入,智慧课堂作为智慧教育实现的重要基础之一,成为当下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主要着力点和实践方向。传统课堂教学不能充分挖掘学生个人潜能,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限制。智慧课堂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把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构建个性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课堂学习环境,旨在培养多样化与创新型人才。当前教育环境中的学生群体,无时无刻都在与网络发生着连接,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学习方式深受网络环境影响,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学习者认知发展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急需做出变革。智慧课堂不是信息技术或技术产品与课堂的简单相加,创新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效果、改善教学质量、完善教学体制、推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研究思路与
  • 2021-03-31
    项目名称:基于 OBE 教育理念的朝鲜语专业一流课程体系建设:理论探索与实践运用项目类别:一般项目项目编号:B201006803项目主持人:赵华,教授,天津市级教学名师,亚非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市级教学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韩国语语言学。项目介绍一、研究思路在OBE教育理念指导下,分析朝鲜语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将OBE教育模式与培养目标有效衔接,重构优化现有课程体系,更新升级课程内容,整合扩建课程资源,显著提升学生的知识获得感,推动朝鲜语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二、研究内容(一)理论探索。1.对OBE教育理念的调查和研究,明确其内涵和要求,探讨OBE与外语教学的内在关联性,找准衔接点,为实践运用打好理论基础;2.构建行业需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准确的行业需求信息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3.构建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培养目标是确定毕业要求的依据,毕业要求是达成培养目标的支撑;4.构建毕业要求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应有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5.构建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课程的具体
  • 2021-03-31
    3月26日下午,市民宗委副主任熊国华、市民宗委网信办主任兼政宣处处长刘宏剑、市教育两委统战处处长祝建一行走访调研我校。校党委书记殷奇会见来访人员,党委统战部、相关部门负责人,二级党组织书记代表等参加调研。 殷奇代表学校对市民宗委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我校民族宗教工作情况、主要工作做法、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等。他表示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也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主阵地,必须从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落实政治责任,学校采取了多项举措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针的落实及稳定和谐校园的构建。 调研座谈会上,统战部、学工部、校团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书记代表分别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介绍了工作开展情况及所遇困惑。调研组成员详细解读了民族宗教工作的相关政策,分析了当前学校民族宗教工作面临的难点和主要任务,并对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熊国华充分肯定了学校近年来在宗教工作方面所取得成绩。他指出,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在工作中导向明、用力准、效果实,各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作,工作扎实有效,对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 2021-03-30
    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从党的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弘扬抗疫精神,传承优良作风,3月29日下午,我校在马场道校区举办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致敬抗疫最美‘译’行者------天外志愿翻译突击队纪实摄影展”启动仪式。天津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包静,市外办协调处四级调研员、市外办疫情防控口岸组志愿者服务负责人边元元,团市委社会联络部副部长张晓萌,我校党委书记殷奇,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法春,校党委副书记胡志刚,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于富来出席活动,党委宣传部、校团委负责同志,天外志愿翻译突击队师生代表参加活动。活动由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太主持。仪式上,殷奇、包静共同为摄影展揭幕。市外办向我校赠送了锦旗,团市委向天外志愿翻译突击队成员代表颁发证书。于富来为志愿翻译突击队教师代表赠送了照片。突击队学生代表王清杨以《守护》为题向大家分享了自己难忘的志愿服务经历,鼓励天外学子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国家和社会需要。陈法春在致辞中,对市摄影家协会、市外办、团市委给予我校志愿翻译突击队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介绍了疫情发生以来天外志愿翻译突击队的工作情况,从严把“外防输入”关到助力复工复产,天外志愿翻译
  • 2021-03-30
    3月29日上午,我校马场道校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拉开帷幕。河西区副区长李丽君,区卫健委、区卫生监督所、桃园街道办事处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现场指导疫苗接种工作。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桃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负责接种工作。 早上8点,等待区、宣教区、预检咨询区(过敏筛查区)、登记区、接种区、留观区、医疗应急区等点位的医护人员、疫情防控党员突击队队员、学生志愿者早已准备就绪,现场秩序井然。按照工作安排,我校驻村帮扶组的老师们率先填写《知情同意书》,进入接种区,疫苗接种工作顺利展开。 为配合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学校疫情防控党员突击队迅速行动,短短3小时内抽调24名精干力量组成疫苗接种专班,并进行了专门培训,从今天早上7点开始,全部到岗为师生做好服务工作。 (摄影:记者 窦文彤 学生记者 刘畅 倪萌 雷馨怡)
  • 2021-03-30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苗接种的决策部署,按照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市教育两委要求,我校于3月28日在滨海校区启动师生疫苗接种工作,马场道校区也将于3月29日开始疫苗接种工作。校领导赴现场指导工作。为保证疫苗接种工作安全有序,学校第一时间召开了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会议,对疫苗接种工作进行了妥善部署。在各单位、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顺利完成场地布置、流程规划、物资配给、信息采集、志愿者培训、突发情况预案等前期准备工作,保证了疫苗接种过程有秩序、高效率。在医护人员和师生共同参与的全流程演练后,28日下午,我校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正式启动。第一批接种疫苗的学生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接种点。填写表格、登记身份信息、接种疫苗、留观区等候,接种现场井然有序,各环节工作有条不紊地持续推进。在留观区域,学生们纷纷表示,在疫情仍然肆虐全球的当下,能够如此迅速地接种上国产疫苗,感到非常振奋,也为祖国的强大而骄傲。还有同学表示,接种疫苗是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与义务,打了疫苗就相当于穿上了一件安全防护服,能让自己和家人更加安全、放心。同学们也向所有付出辛勤劳动的医护人员与老师们表达了真挚的感谢。在各
  • 2021-03-3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决策部署和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安排,3月27日,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马克思主义学院“行走的最强思想”实践教学创新课,组织师生走进天津市盘山烈士陵园,开展以“缅怀革命先烈,迎接建党百年,赓续精神血脉”为主题的祭扫英烈暨思政课现场教学活动。在这堂特殊的思政课上,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俊颖和赵庆华,把“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课有机融合,在“行走”中向学生们讲述了以盘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发展情况,以及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两位老师饱含深情的宣讲,盘山烈士陵园内一幅幅反映历史的珍贵照片、一件件历经沧桑的珍贵实物不断感染着在场的每一名学生,仿佛带大家重新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革命年代。同学们纷纷表示,要牢记历史、学好党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次活动是“行走的最强思想”实践教学创新课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效融合的一次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海呐表示,今后学院将继续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充分挖掘、利用天津市红
  • 2021-03-30
    【作者简介】王铭玉,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语言符号学、普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外语教学论等。发表期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ISSN:1008-7095,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文章刊发在2020年第28卷第4期。【成果摘要】新文科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带来了一场文科教育的革命。新文科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其自身是一个系统化的理念、标准与执行体系。新文科的产生是对既有文科教育的完善,符合内外需求,与“四新”学科建设相关;新文科建设有其新的内涵、新的增长方式和新的方法动因,在这场文科教育的变革中应该高度关注新文科建设的发展走向、学理基础、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促进新文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附件:新文科_一场文科教育的革命_王铭玉
  • 2021-03-30
    北京时间3月26日20时,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我校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承办的线上团组交流项目“汉语桥·魅力天津”闭幕式顺利举行。本次项目以乌克兰汉语学习者为受众,通过视频和直播课程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展示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天津的独特魅力。 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张占奇,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安娜,副院长史亚军、刘全,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钟晓雯,乌克兰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于鑫、乌方院长尤莉娅·柳彼莫娃,项目负责人、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乌克兰语专业负责人王晨,以及乌克兰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教师代表,我校和乌克兰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学生代表等相聚线上,共同参加闭幕式。 乌克兰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的学员们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学们通过短视频形式,用标准而流利的中文讲述了参与本次“汉语桥”项目的所思所感。学员们纷纷表示,被灿烂的中华文化所吸引,被独具魅力的天津所吸引,期待未来有机会可以来中国真切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来天津领略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 张占奇致闭幕词。他表示,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首次组织“汉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