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部动态
{栏目别名}

  • 2022-11-24
    求索荣誉学院召开202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推动会与会人员进行发言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学校关于做好202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部署,提升学院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更好地促进2023届求索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学院于11月17日召开202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推动会。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体教师、就业专员参加会议。会上,党总支书记韩芳充分肯定了学院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更好地开展202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完善就业工作机制,提供靶向指导。严格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和“全员工程”,早调研、早谋划、早行动,根据基础数据为毕业生精准“画像”,做到求职意向摸清、就业困难搞清、指导帮扶需求厘清,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二是开展考研暖心工程,做好全程服务。形成“系主任-导师-辅导员”三级联动,帮助考研学生找准自身定位,及时扭转学生报考中存在的盲目从众现象,坚定考研学生信心;三是延伸就业服务路径,拓展就业空间。充分利用学院网站和公众号,不断强化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整合校外企业和优秀校友资源,拓展就业市场;通过开展促就业校企座谈会、访企拓岗等系列活
  • 2022-11-22
    近日,应《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邀请,《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博士生导师郝岚教授作客我校“求索”高端学术论坛,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为来自全国近两百位专家学者和师生作了题为《“父子相残”主题绘画的缺席与在场------帕慕克〈红发女人〉分析》的学术讲座。校长陈法春教授致欢迎辞,讲座由《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副主编周和军教授主持。陈法春代表学校向郝岚教授及相聚云端的师生们致以诚挚的欢迎和亲切的问候,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及师生继续关注、支持我校的学术交流活动。郝岚长期从事语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史、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为比较文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本次讲座中,郝岚将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师生,梳理了帕慕克的生平经历、小说《红发女人》的故事梗概与创作立意,深入剖析了《红发女人》非历史化倾向,具体体现在作者刻意选取了“杀子”和“弑父”两类主题的绘画穿插在作品中,分别代表东西方,却有意忽视了古希腊神话中农神噬子和戈雅的《萨图恩》等作品,回避了西方曾有的“噬子”传统;以及“红发女人”三十年容颜不改等文本内容;通过对文学文本与绘画文本的考证与比较,揭示了《红发女人》的多维度叙事方式与消解历史深度的文本
  • 2022-11-22
    11月16日晚,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利民教授作为我校“求索”高端学术论坛专题系列讲座的主讲嘉宾,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为全校七十余名专家学者、师生作了题为“关于课题论证与研究的心得分享------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文学转型研究’为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国际传媒学院院长马兰州教授主持,副院长俞春玲教授点评。赵利民是天津市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文学转型研究”首席专家,长期从事二十世纪中西文学比较研究、中国近代文论与美学研究,近年来,他对晚清时期报刊和文学之间的关联展开了深入研究。讲座中,赵利民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自身课题研究实际,提出学术研究要和国家发展实际相结合、学术研究是薪火相传的观点,并从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方法、思路方法、创新之处、预期成果、研究基础和参考文献六个方面展现了对课题论证与研究方面的思考,深入阐述了课题研究应当从宏观方面着手,关注中国文学传统在文学转型中的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性,指出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研究应当得到重视。他建议师生在课题中运用研究方法时,应当侧重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对撰写参考
  • 2022-11-18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10月27日中午,英语学院学生党校在逸夫楼报告厅举行开班仪式暨首场讲座,学院党委书记刘海燕为全体党校学员作题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汲取百年党史智慧与力量”的专题讲座。刘海燕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带领党校学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把握党史发展的主线,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解,引导学员深度思考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她结合中美贸易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艰辛曲折,深入分析中国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规律和坚持自我革命的勇气;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寄语,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等,通过学习百年党史,汲取经验和智慧。英语学院党校后续将通过集中学习、演讲比赛、观看红色影片、参加实践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进一步引导广大学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
  • 2022-11-09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2022级新生铸牢理想信念、端正入党动机,近日,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在逸夫楼大江厅举办“强国有我,不负韶华” 2022年时事论坛活动。学院党委书记安娜、党委副书记韩菲、团委书记胡娜、团委副书记葛佳佳、组织员梁思羽以及2022级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近年来,学院逐步构建起“时事论坛”启蒙入党申请人、“青马工程”培训入党申请人、“实践基地”培育入党积极分子、“知行党校”培养学生党员的全链路培养机制,不断引领青年学子听党话、跟党走,进一步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每年下半年,面向新生举办“时事论坛”,已成为学院党建工作的品牌活动。 会上,安娜为新生们上了一堂生动又深刻的启蒙党课。她强调,从党的一大到党的二十大,从弱小的星星之火发展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她希望同学们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端正入党动机,把握青春韶华、夯实专业基础,积极探索实践、勇担强国使命,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论坛在一部展现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以来非凡十年成就的纪录短片开篇,
  • 2022-11-06
    10月22日,由意大利驻华文化中心主办的第七届“ITALIA CIAO/意大利语桥”意大利语写作比赛颁奖仪式于线上举行,来自全国21所高校的69名参赛选手及指导教师参加活动。我校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意大利语系2019级学生滕智慧斩获全国三等奖,李宛童、王宛央荣获优秀奖。 本次比赛以“意大利语与青年”为主题,面向国内开设意大利语本科及以上课程的意大利语专业学生,邀请意大利专家评审团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评审。 为了鼓励更多青年关注意大利语言和文化的最新发展,此次比赛以“意大利语与中国青年”为主题展开写作。我校学生的作品在指导教师赵石薇的精心辅导下,经过反复打磨,凭借巧妙构思,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佳绩。 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我校意大利语专业多年来坚持语言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步培养,专业学子已连续多年在此项赛事中获得好成绩。成绩的取得也是欧洲语言文化学院秉承“以赛促学”人才培养理念的体现。未来,学院将坚持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抓手,狠抓教风、学风,营造以赛促教、促学、促练、促改的良好氛围,积极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的一流本科专业。 (内容审核/暴士蕊 窦文彤 安娜)
  • 2022-11-06
    为庆祝中芬两国建交72周年,近日,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芬兰语专业教师王烁在“芬兰文化”课程上带领学生们自制1.8米的中芬友谊金鱼风筝。学生体验中国风筝的制作工艺,包括设计、绘画、安装、试飞等一整套流程,风筝上画满了学生们创作的中芬文化元素。姆明、愤怒的小鸟、铃兰花、圣诞老人、重金属乐队;大熊猫、金鱼、福娃、青花瓷……代表芬兰和中国两国文化的种种经典形象跃然纸上,风筝上的独特设计反映出同学们眼中的芬兰与中国,引发出更多中芬两国人民的共鸣和美好回忆。芬兰驻华使领馆微博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 “芬兰文化”是面向芬兰语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课程将新知识、新观念融入教学中,让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采用讲授、讨论和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丰富多样,理论融入实践,多模态地促进学生跨文化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加强学生对芬兰文化的全面了解。课程内容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相结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提升了同学们对中芬关系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解,不断引导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厚植家国情怀。每年的“芬兰文化”课程都会举办相关劳动实践内容,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体验两国文化特点。临近中芬建交
  • 2022-11-06
    为了引导2022级新生、2021级学生深入了解日语学科现状与发展前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近日,日语学院特邀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修刚教授以《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中日交流------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的思考与寄语》为题开展线上讲座。讲座由日语学院院长朱鹏霄主持。修刚围绕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日文明互鉴的典范之文字交流、中日交流的课题与挑战、做中日跨文化交际的使者四个方面,强调了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培养一流日语人才的必要性,介绍了我校日语学科的发展历程及优势,呼吁大家争做中日跨文化交际的使者,讲好中国故事,秉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为中日友好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此次讲座为2022级新生指明了专业学习方向与目标,帮助同学们增强了专业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开阔了学习视野,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文/通讯员 李珂 摄影/通讯员 刘竞伊 内容审核/窦文彤 于凯 尹德献)
  • 2022-11-02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落实市教育两委《关于开展2022年“学史铸魂担使命、星火相传砺初心”思想政治理论教授团宣讲的通知》要求,11月1日,我校特邀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授团成员、天津财经大学张健华教授为我校学生作了题为《初心照亮前路:中国道路的历史性抉择》的讲座。 张健华着重阐述了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历史逻辑,系统分析了“中国道路及方位”“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历史性抉择”“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历史性抉择的启示”三大问题。她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勇于探索,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取得了史诗般的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中国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初心已然照亮过去和现在的道路,也必然照亮未来的前进道路。 讲座史论结合、逻辑严谨、内容丰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该课程的
  • 2022-10-27
    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师生高度关注,引发热烈反响。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安娜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鲜明、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要牢记“三个务必”,向师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断,用好理论,指导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带领学院师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王文倩表示,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报告中阐述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聆听报告后备受鼓舞,深感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