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部动态
{栏目别名}

  • 2021-12-01
    近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戴桂菊教授应邀作客我校“研究生培养与质量提升”系列讲座,以《课程思政在高校俄语教学中的体现------以“当代俄罗斯”课程为例》为题,与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俄白乌专业教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进行了线上交流和分享。讲座由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学科带头人姜雅明教授主持,俄语学科师生6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戴桂菊结合自身多年丰富的教学实践,与师生分享了如何在教学中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她分析了怎样在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中找到合适的契合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设计,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应与培养学生修养相结合,在言行举止各个层次融入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此外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过程中,还要实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其身心健康。戴桂菊展示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当代俄罗斯”课程思政设计,通过“课文讲解-问题研讨-思政融入”层层递进,将中国元素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有机融入课堂,并以圆桌会议、专业竞赛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讲座思路清晰,语言深入浅出,语料丰富详实,令师生受益匪浅。姜雅明对戴桂菊教授应邀为我校俄语学科师生开展学术讲座表示诚挚感谢,指出
  • 2021-11-25
    11月16日晚,“中国六座古城穿越之旅”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开营仪式结束后,学员们随即开始首日课程。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教师李朋、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西班牙语系主任张鹏教授、哥伦比亚塔德奥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王瑜琴为学员们直播授课,分别结合“留学天外”“‘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拉关系”和“孔子学院以及疫情时期的汉语学习”等主题开展讲座。张鹏带领学员们回顾梳理了中哥友好交往的历史。无论是在早期的民间往来中,还是1980年两国正式建交后,中哥人民始终友好相向、真诚以待。建交40多年来,两国关系稳步发展,双方高层互访频繁,政治、经贸、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在国际事务上的协作也日益密切。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哥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合作平台。张鹏表示,从中国的风筝到哥伦比亚的咖啡,从乒乓小球到足球大球,从《百年孤独》在华出版到汉语热潮在哥伦比亚盛行,中哥两国的民间交往始终生机勃勃。希望通过此次“汉语桥”项目,学员们能够学有所悟、学以致用,不仅注重提升自身的汉语水平,同时也不断加深对中
  • 2021-11-25
    为加强和提高日语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进一步提升政治觉悟和理论修养,10月12日晚,日语学院举办了第十八期党校开班典礼暨党课第一讲,院党委书记尹德献出席并做党课第一讲,学生党支部书记和145名学员参加活动。开班仪式上,院党委书记尹德献做动员讲话,并对全体学员提出了三点要求和希望:一要珍惜机会,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此次党校培训;二要学有所获,努力做到将党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三要遵规守纪,用实际行动接受党组织的考验。院组织员高玉鑫介绍了本期党校的安排及相关要求,190203班退伍大学生袁聃作为本期学员代表进行发言,并承诺严守党校纪律,把在部队中锤炼出的政治品质和优良作风带到新的学习平台,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向党组织递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尹德献为全体学员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党课。党课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背景讲起,深入介绍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思想根源及现实意义,系统地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并勉励青年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积极追求真理,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追随者和实
  • 2021-11-25
    近日,教育部外指委西班牙语专业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副院长张珂教授,应邀作客我校“研究生培养与质量提升”系列讲座,以《汉西翻译中避免重复的手段》为题,与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西班牙语学科教师和研究生进行了线上学术交流和分享。讲座由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西班牙语系主任张鹏教授主持,西班牙语学科师生百余人参加本次活动。张珂比较了西班牙语和汉语语言体系与表达习惯的不同,结合汉译西实例深入分析了西班牙语语句表达中忌讳词语重复的特点,由此引出汉西翻译实践中应尽量避免重复的思考。通过介绍替代法、转化法、保留必要的重复等具体的翻译策略,使师生对翻译实践中避免重复的手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讲座思路清晰,语言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并重,语料丰富详实,过程贯穿鲜活实例,令师生受益匪浅。张鹏对张珂教授应邀为我校西班牙语学科师生开展学术讲座表示诚挚感谢,指出此次讲座内容对西班牙语翻译教学、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此次活动对于我校西班牙语学科研究生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将继续夯实专业建设,助力学科发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扎实推进学校学科建设。 (通讯员/王宇歌 内容审核
  • 2021-11-25
    11月18日下午,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自力教授应邀作客我校“求索”高端学术论坛,为国际商学院师生作题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讲座。此次讲座也是国际商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高水平学术讲座系列活动之一。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崔顺伟教授主持,学院部分教师和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何自力阐释了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判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指出这一判断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势做出的最新理论概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新成果,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判断有助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有助于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有助于科学理解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与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剖析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中,他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将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的历史划分为五个时代,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八大特征,指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六大举措。讲座深入浅出,内容详实,令人受益匪浅。讲座后,与会师生与何自力进行了互动交流,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此次讲座拓展了同学们的视野
  • 2021-11-19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激发青年学子树立强国理想、厚植爱国情怀、践行报国行动,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在两校区分别举办了“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微课实践教学比赛。在初赛的基础上,两校区各教学班共推荐26组选手参加决赛。比赛中,各组选手展示内容紧扣主题、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创新性强,体现了激昂的青春活力和催人奋进的感染力。同学们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具体内容,从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脱贫攻坚精神、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不同时期的不同精神内涵进行阐述和演绎,以朗诵、情景剧、歌曲、串讲等丰富多彩的呈现形式,为师生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本次比赛的成功举办,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背后的精神内涵,更深层次认识了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党的奋斗历程之艰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切实增强了“四个自信”,为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建功立业凝聚了强大精神
  • 2021-11-19
    11月4日至5日,“中希语言文化教学”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希腊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共同主办,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孔子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希腊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希腊孔子学院以及国内七所高校的希腊语专业系主任、学科带头人、教师、学生等50余位代表参加。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希腊语专业教师秦玥、张展参会并在分论坛发言。开幕式上,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希腊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校长尼古劳斯·帕帕约阿努、希腊驻沪总领事孔尼舸、上海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张雪梅分别致辞。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孔子学院希方院长罗兰、上海外国语大学希腊研究中心主任胡晶晶做主旨发言,对加强国内同行之间、国内与希腊同行之间交流,深入探讨符合国家战略的人才培养模式表达了美好愿景。秦玥在“中国的希腊语教学”分论坛上以《基础希腊语教学中难点解析》为题进行交流发言。来自西安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教师分别就各自院校教学中的探索进行了分享。与会代表围绕主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发掘了不同学校希腊语专业教学困难
  • 2021-11-19
    11月6日至7日,由武汉大学主办的“后疫情时代中乌教育科技合作前景与路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中乌两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教师代表参加。我校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乌克兰语专业负责人王晨、乌克兰语专业教师张博通应邀参会并在大会上宣读论文。此次会议同时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乌克兰研究室主任赵会荣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乌克兰语专业教师及青年学者,乌克兰驻华大使馆政治处一等秘书布隆斯基赫先生,乌克兰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所长柯维典博士,乌克兰基辅国立大学教师及乌克兰各大科研院所汉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40余人,分别就中乌关系、中乌人才培养、教育、科技、人文领域合作发展前景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讨论交流中,王晨针对乌克兰语言政策问题做了题为《向西向东两难抉------浅析乌克兰语言政策现状与挑战》的报告,深入分析了乌克兰语言政策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发展现状及当下存在的复杂现状。张博通就中乌两国语言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发表了题为《中乌双方语言教育教学发展现状浅析》的报告,以乌克兰利沃夫国立大学和天津外国语大学为例,详细
  • 2021-11-16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11月1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十六届青年教职工基本功竞赛院内预选赛,学院全体教师参加。比赛由学院副院长杨红运主持。比赛以实现“以赛代练、以评促教”为宗旨。六位青年教师分别以《抗美援朝凭什么取得胜利》《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作用》《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货币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授课主题进行了现场教学展示。评委代表宋婷和李鹏两位教师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竞赛技巧、互动课堂等方面进行了点评,并提供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和意见。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持续推进“马院青椒”计划,每年为新入职思政课教师量身制定培养方案、配备一对一教学指导教师,并通过举办一系列集体备课活动、听评课活动、教学比赛活动等,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作为锻炼青年教师、展现教学成果的一次重要活动,本次预选赛致力于营造出“互看、互比、互学、互帮”的
  • 2021-11-16
    10月中旬,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分会第十八届年会暨“文化与政治:1871-2021年德语文学的流变”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省湘潭大学举行。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教师以及研究生参会。会议分为大会发言、分组讨论与圆桌会议三个部分。各环节发言紧扣“文学与政治”关系,与会代表分别从宏观与微观视角对150年间的德语文学文本进行了解读与热烈讨论。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德语系教师丁雅静受邀参会,并在小组发言环节分享了论文《施尼茨勒<梦幻记>中的不可靠叙述》。阿图尔·施尼茨勒为奥地利剧作家、小说家,维也纳现代派的核心人物,也是第一个将意识流手法引入到德语文学中的奥地利作家。以表现心灵、下意识和内心情感为宗旨的心理艺术风格使他成为德语现代派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在《梦幻记》中,施尼茨勒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物的生存困境,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没落图景。不可靠叙述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突出了文本的反讽效果。从这一角度去解读文本,有助于把握作者隐含的意图,体会文本的深层含义。大会闭幕式上,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分会会长李永平强调,文学研究者要带着批判意识去研究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