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栏目别名}

  • 2021-10-19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际传播外译研究中心研究员、通识教育学院袁鑫副教授主持翻译的著作《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What Can Chinese Path Contribute to the World),日前已由美国门廊出版公司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并于海外发行。本书为2018年“丝路书香工程”的出版项目,原著作者韩庆祥教授是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兼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另外一位作者黄相怀教授是中共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本部著作紧紧聚焦于中国道路这个重大主题,在揭示中国道路的历史背景、阐释总体性理论的基础上,回答了中国道路的自信在哪里,中国道路的世界价值是什么,系统展示了中国道路的“生存性贡献”“发展性贡献”“制度性贡献”“文化性贡献”以及“和平性贡献”。逻辑清晰,内容厚重,既注重对中国道路的理论阐释特别是从哲学视角的理解,又注重分析研究中国道
  • 2021-10-19
    10月18日,天津新闻报道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带领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学生代表,赴新华中学、岳阳道小学等开展宣讲,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纳入校本课程,深入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天津新闻天津新闻10月16日,《天津日报》3版《厚植爱国情怀 赓续红色血脉──我市高校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一文中,聚焦我校“百年党史润书香 赓续血脉强信仰”2021级新生读书分享会。文章谈到,这既是一场“全校师生共读一本书”的书单分享会,也是一堂教育引导青年学子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思政课,激励广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之中。天津日报全文转载如下:厚植爱国情怀 赓续红色血脉──我市高校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在校史展中,学生们真切感悟校友先烈投身革命事业的初心;在大讲堂上,学生们聆听专家讲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爆款思政课”的教室里,学生们围在一幅精美的板书前听得津津有味……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一个个鲜活的形式,秋季学期开学以来,我市高校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着力引导青年学生
  • 2021-10-19
    近日,《四川日报》理论创新专版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红运教授文章《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要抓好“长宽高”》。文章指出,推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需要从“长宽高”三个维度进行思考和发力。“长度”,就是要围绕党的作风建设常抓不懈,追本溯源,深入群众;“宽度”,就是要推动党员干部形成广阔的知识面和胸怀,不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高度”,就是要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站位高、道德情操高尚和工作方法高超的干部队伍。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保持“赶考”的清醒,以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新的伟大社会革命,我们才能在新征程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四川日报全文转载如下: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要抓好“长宽高”杨红运  党的作风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是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推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是保持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勇于自我革命是中
  • 2021-10-19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10月16日,天津外国语大学与天津国际友好联络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国别和区域研究论坛天外论坛·2021”,以线上线下会议方式召开,以“新型国际关系视角下的东北亚安全与合作”为主题,共有来自俄罗斯、韩国、日本和蒙古国的学者,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近3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70多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会议。本次高端论坛是第三届“文明互鉴·文明互译”学术交流季的重要系列活动之一。开幕式由副校长余江教授主持,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教授、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于梅女士和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陈法春教授分别致辞。罗林对天外拉美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评估高水平建设单位行列表示祝贺,高度肯定朝鲜半岛研究中心近年来以外语学科为基础,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的有益探索,为全国开展新文科建设和外语学科转型发展提供了全新研究路径。于梅指出,天外在深入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的理论创新,实质性提升服务决策水平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后,市外办将会为
  • 2021-10-19
    为及时总结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前谋划、尽早部署、切实做好2022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10月15日下午,我校召开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暨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会,校党委书记殷奇、副校长余江、副校长李迎迎出席会议,招生就业处、研工部、各学院党政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副校长余江主持。殷奇充分肯定了各单位在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并就做好2022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一要充分认识就业形势;二要早启动早谋划早发动;三要继续落实好责任制;四要与时俱进研究政策;五要总结经验组织推动;六要倒排工期做好规划;七要定期会议定期会商;八要线上线下相结合;九要提升就业指导课程效果;十要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招生就业处、研工部分别汇报了2021届本科、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反馈了2022届本科、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情况。招生就业处部署了2022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方案(阶段稿)。亚非语学院、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就各自在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经验做法进行了分享交流。本次会议认真总结了我校20
  • 2021-10-19
    10月14日下午,我校2020年度科研信息统计发布会在逸夫楼大江厅举行,校长陈法春、副校长余江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科研处处长刘宏伟主持。陈法春对我校2020年度科研信息统计发布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科学研究是衡量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在未来科研工作中,各单位要积极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中的科研发展任务,尤其要多举措实现科研经费增长,不断激发教师科研创新活力,多产出高水平科研业绩,进一步提升学校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余江对我校2020年度科研重点工作进行了总结,全面梳理了2020年学校科研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他指出,2021年学校要加强科研人才培育,建设高水平科研队伍,优化科研经费来源结构,打造天外学术精品和新型高校智库。希望各单位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力争下一年度取得长足进步。会上,科研处发布了我校2020年度科研信息统计分析报告,并对报告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各教学、科研单位依次就本单位2020年度科研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汇报。 各教学单位院长、科研副院长,各研究院及下属研究机构主要负责人,各教学、科研单位科研秘书参加了会议。(文字/通讯员 李薇 赵锦 摄影/
  • 2021-10-16
    10月18日上午10:15—11:45,滨海校区主楼BM103,课程思政系列公开课之《人力资源管理》即将展示,欢迎广大师生前来观摩! 课程思政我们这样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面试主题 ◆主讲教师简介 马振华,国际商学院副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主要担任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创业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 ◆课程基本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是国际商学院工商管理大类的核心课程,课程教学团队包括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团队专业教师具有多年从事本科生教学的丰富教学经验。本课程系统介绍了人力资源管理中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核心问题,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思想,技术与方法,从而有效地指导将来的工作,并能在激烈的企业竞争和人才竞争中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与思政融合的整体思路为“建立目标—深挖资源—深耕课堂—整合课程—完善制度”。 二、课程教学主体部分设计(1)课前阶段(15分钟)。正式授课前在超星平台发布任务,利用课件和视频资料预习面试的主要方法。(2
  • 2021-10-16
    在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我校“学长领航”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专题课程第一课于10月13日顺利开讲。志辕咨询创始合伙人、我校英语专业2008届校友麻东野应邀作题为《综合提升自我竞争力》的讲座。此次活动打破了空间距离的限制,以“云课堂”的形式将两校区多个会场进行同步连线,400余名学生参加了活动。 麻东野拥有丰富的海外留学经历和从业经验,先后深度服务多家上市公司、互联网独角兽企业、国企、创业公司等,深谙市场人才需求。他从认识自己、认识职场、认识竞争三个维度与学生分享了自己的从业经验,为学生们进行学习、生活、求职等方面的指导。现场气氛活跃,互动频繁,学生们都表示受益匪浅。 作为我校“2021年服务师生十件实事”之一,“学长领航”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专题课程从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利用校友资源邀请各行业的专业导师为在校生讲授综合素质提升课程,内容涵盖自我认知、职业规划、高效沟通协作、思维训练、时间管理、职场形象礼仪、模拟面试等。活动采取任务打卡的形式,参加全部课程的同学将获得结业证书等奖励。 (通讯员/张璐云 周瑷瑄 王春玉 内容审核/暴士蕊 窦文彤 王红)
  • 2021-10-16
    10月2日下午,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天津外国语大学承办的汉语语言文化体验项目“今日中国------汉语语言学习与现代中国生活文化体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项目研修班正式开营。我校副校长李迎迎,伏师大孔院中方院长宁怀颖、俄方院长卡婕利妮科娃,莫斯科市立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勃科娃、国际交流处副处长扎努莫夫、汉语系负责人瓦什凯维楚斯出席开班仪式,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欧洲语言文化学院相关负责人,以及本次项目教师团队和学员参加。开班仪式由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俄语系负责人国晶主持。 李迎迎在开幕词中指出,为应对新冠疫情影响,根据广大中文学习者需求,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创新推出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线上中文授课项目,受到普遍欢迎和好评。本项目面向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多所院校积极开展合作与宣传,如期完成200余名国际学生的招生工作,为学员搭建了走进汉语、感知中国的“云端活动平台”。她简要介绍了天津外国语大学概况,对项目主要内容与目标做出明确,并鼓励学员珍惜学习机会,通过直播课、视频课、体验课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汉语综合运用能力,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语言合
  • 2021-10-16
    【主持人简介】 骆元媛,亚非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非洲文化、非通用语教学研究。教育部外指委非通用语分指委委员、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理事、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理事、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才。 【项目简介】 课题名称:夏班·罗伯特文学作品研究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预期成果:专著 计划完成时间:2025-12-31 所在学科:外国文学 批准号:21BWW066 【研究意义】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往日益密切,理解对方的语言文化是民心相通的基础。斯瓦希里语是广泛使用于东非地区的语言,斯瓦希里语文学是东非人民的重要精神财富。我国对斯瓦希里语的教学和研究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然而对于斯瓦希里语文学的研究多年来仍停留在译介方面,深入开展文学批评的学术文献并不多见。 坦桑尼亚作家夏班·罗伯特在文坛享有盛誉,曾创作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等多部文学作品,开启了斯瓦希里语现代文学的新时代。其作品体现对人民疾苦的关切、对殖民主义的批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民众有深刻的思想启蒙作用。本课题以夏班·罗伯特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作品对于社会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