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栏目别名}

  • 2021-10-21
    【主持人简介】沈学甫,欧美文化哲学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哲学翻译、英美语言哲学。【项目简介】项目类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普特南前期哲学文集(三卷本)翻译与研究立项时间:2021年8月计划完成时间:2024年4月项目批准号:21YJA720005成果形式:译著【研究意义】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相继为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希拉里?普特南教授出版了三卷本哲学文集,涉及语言哲学、数学哲学、物理哲学、逻辑学、心灵哲学、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等范畴。这三卷文集蕴含了普特南前期哲学的精髓,堪称分析哲学在美国发展的经典之作。本项目通过对文集的编辑、分析、翻译和研究,重点关注普特南前期哲学中的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理念,进一步考察普特南前后期哲学的理论关联及其整体哲学体系的内在逻辑、发展线索、学术走向。通过运用哲学、语言学、翻译学、逻辑学等学科理论,归纳并总结普特南前期哲学中的重要论题,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现当代英美哲学发展中所产生的一些新问题。在中国学术语境中挖掘普特南前期哲学的学术价值,为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服务。在比较哲学视野中探索普特南哲学与中国传统哲
  • 2021-10-21
    10月21日上午10:15—11:45,滨海校区1号楼BF111,课程思政系列公开课之《新闻写作》即将展示,欢迎广大师生前来观摩!《新闻写作》课第八讲:人物通讯写作◆主讲教师简介李玉梅,国际传媒学院副教授,新闻学专业硕士,主要担任本科生《社会学基础》《传播学原理》《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任务。◆课程基本情况《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和核心主干课程。本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系统讲授新闻写作的基本原理,消息、通讯、广播电视新闻稿和融合新闻报道等新闻的操作规程与技术。运用国内外新闻界的经典案例,将课堂讲授、课外优秀新闻作品阅读与勤奋的新闻采写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切实提高新闻报道技能。本次公开课的授课内容为人物通讯写作,授课对象为国际传媒学院新闻传播专业2020级学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先进人物报道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引领作用,明确人物通讯写作的方法与技巧,着重关注人物通讯的选材,甄选有助于启迪民智、抚慰心灵、弘扬人性、记录时代的题材,以积极有益的报道视角为受众传递高质量的信息。2.思政育人目标:(
  • 2021-10-21
    为推进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理论课、思政教育改革创新,10月20日,天津外国语大学与天津益中学校举行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共建签约仪式。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胡志刚、天津益中学校党支部书记、主任袁爽出席。在展示交流环节,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唐卓面向青少年讲授了“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践行青少年历史使命”主题微党课;国际关系学院郭力娇同学以“信念的力量”为题,分享了自身勤奋求学、创新实践的榜样故事。双方学校签署了共建协议,就教师培养交流、课程资源共享、学生实习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达成初步意向,今后将创建共享机制,形成育人合力,打通学段之间的障碍,让学生在生动鲜活、情理交融的课堂里立德铸魂,建立与学生年龄特征相符合、与时代特点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做出积极贡献!师生代表还共同参观了北疆博物院。两校相关工作负责人、学生代表50余人参加了活动。(文/通讯员 温梦竹  摄影/通讯员 杜树标 内容审核/暴士蕊 窦文彤 陈占权)
  • 2021-10-21
    为进一步了解新教工入职后工作生活情况,帮助新教工更好融入学校发展,提升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0月18日下午,我校召开2021年新入职教工座谈会。校党委书记殷奇,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法春出席,座谈会由校党委副书记胡志刚主持。 座谈会上,新教工逐一进行了自我介绍和交流发言。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表达了加入天外大家庭的兴奋心情,抒发了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欣喜心情,分享了入职以来对学校的感受、身份角色转换的体会、收获及今后的工作设想。老师们纷纷表示,会尽快适应身份转换,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岗位中,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做一名“四有”好老师。殷奇认真倾听了新教工的入职感受,代表学校对朝气蓬勃的新教工表示欢迎。他对本年度圆满完成新教工招聘和培训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广大新教工走上新岗位,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生力军”表示期待。殷奇从五个方面对新教工提出了希望:一是要志存高远,心怀大格局,将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相融合,实现同频共振;二是要身正为师、行为世范,坚守师道尊严,成为一名有底气有勇气的立德树人良师;三是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培育校风、践行校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
  • 2021-10-19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际传播外译研究中心研究员、通识教育学院袁鑫副教授主持翻译的著作《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What Can Chinese Path Contribute to the World),日前已由美国门廊出版公司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并于海外发行。本书为2018年“丝路书香工程”的出版项目,原著作者韩庆祥教授是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兼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另外一位作者黄相怀教授是中共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本部著作紧紧聚焦于中国道路这个重大主题,在揭示中国道路的历史背景、阐释总体性理论的基础上,回答了中国道路的自信在哪里,中国道路的世界价值是什么,系统展示了中国道路的“生存性贡献”“发展性贡献”“制度性贡献”“文化性贡献”以及“和平性贡献”。逻辑清晰,内容厚重,既注重对中国道路的理论阐释特别是从哲学视角的理解,又注重分析研究中国道
  • 2021-10-19
    10月18日,天津新闻报道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带领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学生代表,赴新华中学、岳阳道小学等开展宣讲,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纳入校本课程,深入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天津新闻天津新闻10月16日,《天津日报》3版《厚植爱国情怀 赓续红色血脉──我市高校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一文中,聚焦我校“百年党史润书香 赓续血脉强信仰”2021级新生读书分享会。文章谈到,这既是一场“全校师生共读一本书”的书单分享会,也是一堂教育引导青年学子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思政课,激励广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之中。天津日报全文转载如下:厚植爱国情怀 赓续红色血脉──我市高校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在校史展中,学生们真切感悟校友先烈投身革命事业的初心;在大讲堂上,学生们聆听专家讲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爆款思政课”的教室里,学生们围在一幅精美的板书前听得津津有味……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一个个鲜活的形式,秋季学期开学以来,我市高校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着力引导青年学生
  • 2021-10-19
    近日,《四川日报》理论创新专版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红运教授文章《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要抓好“长宽高”》。文章指出,推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需要从“长宽高”三个维度进行思考和发力。“长度”,就是要围绕党的作风建设常抓不懈,追本溯源,深入群众;“宽度”,就是要推动党员干部形成广阔的知识面和胸怀,不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高度”,就是要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站位高、道德情操高尚和工作方法高超的干部队伍。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保持“赶考”的清醒,以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新的伟大社会革命,我们才能在新征程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四川日报全文转载如下: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要抓好“长宽高”杨红运  党的作风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是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推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是保持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勇于自我革命是中
  • 2021-10-19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10月16日,天津外国语大学与天津国际友好联络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国别和区域研究论坛天外论坛·2021”,以线上线下会议方式召开,以“新型国际关系视角下的东北亚安全与合作”为主题,共有来自俄罗斯、韩国、日本和蒙古国的学者,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近3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70多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会议。本次高端论坛是第三届“文明互鉴·文明互译”学术交流季的重要系列活动之一。开幕式由副校长余江教授主持,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教授、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于梅女士和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陈法春教授分别致辞。罗林对天外拉美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评估高水平建设单位行列表示祝贺,高度肯定朝鲜半岛研究中心近年来以外语学科为基础,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的有益探索,为全国开展新文科建设和外语学科转型发展提供了全新研究路径。于梅指出,天外在深入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的理论创新,实质性提升服务决策水平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后,市外办将会为
  • 2021-10-19
    为及时总结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前谋划、尽早部署、切实做好2022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10月15日下午,我校召开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暨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会,校党委书记殷奇、副校长余江、副校长李迎迎出席会议,招生就业处、研工部、各学院党政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副校长余江主持。殷奇充分肯定了各单位在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并就做好2022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一要充分认识就业形势;二要早启动早谋划早发动;三要继续落实好责任制;四要与时俱进研究政策;五要总结经验组织推动;六要倒排工期做好规划;七要定期会议定期会商;八要线上线下相结合;九要提升就业指导课程效果;十要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招生就业处、研工部分别汇报了2021届本科、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反馈了2022届本科、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情况。招生就业处部署了2022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方案(阶段稿)。亚非语学院、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就各自在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经验做法进行了分享交流。本次会议认真总结了我校20
  • 2021-10-19
    10月14日下午,我校2020年度科研信息统计发布会在逸夫楼大江厅举行,校长陈法春、副校长余江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科研处处长刘宏伟主持。陈法春对我校2020年度科研信息统计发布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科学研究是衡量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在未来科研工作中,各单位要积极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中的科研发展任务,尤其要多举措实现科研经费增长,不断激发教师科研创新活力,多产出高水平科研业绩,进一步提升学校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余江对我校2020年度科研重点工作进行了总结,全面梳理了2020年学校科研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他指出,2021年学校要加强科研人才培育,建设高水平科研队伍,优化科研经费来源结构,打造天外学术精品和新型高校智库。希望各单位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力争下一年度取得长足进步。会上,科研处发布了我校2020年度科研信息统计分析报告,并对报告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各教学、科研单位依次就本单位2020年度科研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汇报。 各教学单位院长、科研副院长,各研究院及下属研究机构主要负责人,各教学、科研单位科研秘书参加了会议。(文字/通讯员 李薇 赵锦 摄影/